民间非遗离产业化还有多远
发布时间:2014/4/1 7:53:06来源:中国青年报分享到

  一把剪刀剪彩纸 千年手艺变成钱

  这几天,在银川文化城一个不起眼角落的剪纸展销店里,年轻的80后店主李剑请来了各方客商,小店里人气很旺,人们一边品鉴这一民间艺术,一边为剪纸产业发展把脉问诊。

  “给民间艺术品找到出处,使其进入寻常百姓家,是当前最迫切的事。”宁夏艺盟礼益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剑说。

  由于母亲伏兆娥酷爱剪纸,具有相当的造诣,其剪纸享誉宁夏回族自治区,女儿李剑学以致用,致力于打造剪纸产业,立志“让文化也能养活人”。这些年来,这个剪纸世家有着怎样的经历?剪纸产业化道路又面临什么样的境遇和挑战?

  一代剪纸能人的命运流转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山川大地上,勤劳智慧的回汉儿女创造了剪纸这一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表达形式。只需一把剪刀,一张彩纸,人们就能把美好生活的感受巧妙地呈现出来。

  在宁夏海原县兴仁镇六村,每逢过年过节,人们都有剪纸的习惯。在这个偏僻的山村,农民伏兆娥从小就从母亲那里学会了剪纸,从此便喜欢上了它。每当农闲,她都会拿起剪刀,用灵巧的双手剪出各种惟妙惟肖的图案,这一剪就是一辈子。

  作为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回乡剪纸的第三代传承人,伏兆娥有一手好本领,除了给乡亲们剪窗花,还带着自己的作品参加各种比赛,并频频获奖。一时间,伏兆娥的剪纸名震海原县,在宁夏也小有名气。

  虽然伏兆娥的剪纸名声在外,却只在亲朋好友间流传,剪纸并没给伏兆娥的物质生活带来什么变化。

  20世纪90年代初,一个偶然的机会,剪纸能人伏兆娥选聘参与了一部乡土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担任该剧的剪纸美工。电视剧完成后,技艺精湛的伏兆娥被宁夏镇北堡影视基地选中,她开始在基地从事剪纸创作,现做现卖。从那时候起,伏兆娥的剪纸才开始变成了钱,多的时候,一天能挣几百元。

  千年的民间手艺变成钱,一家人的生活在逐渐发生变化,农民伏兆娥也走出了世代居住的农村。

  在影视基地,伏兆娥一边剪纸挣钱,一边拉扯几个孩子长大。时至今日,女儿李剑还清晰地记得,每次放学回家,母亲伏兆娥总伏在案头,剪刀在各色的彩纸上轻快地游走,不一会儿的工夫,一个优美的图案就剪出来了。

  伏兆娥的剪纸作品深为游人喜爱,卖得越来越好;女儿李剑也在银川读完了中学,顺利考取西安工程大学,就读广告传播专业。

  传统剪纸的产业化探索

  看着母亲剪纸能挣钱,但一个人剪很辛苦,有时候还会供不应求,怎样使更多的人了解剪纸、喜欢剪纸,把剪纸从小作坊做成大产业?自进入大学起,李剑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结合自己的专业所学和深入思考,李剑决心尝试剪纸艺术的产业化发展道路。为此,大三时,李剑就以母亲的名字注册了“伏兆娥剪纸”商标。

  2009年大学毕业后,当同学们忙着考公务员、找工作时,李剑回到了银川,拿着借来的10万元,正式注册了宁夏第一家以剪纸为主业的艺术品公司,她决定沿着母亲走的路,将世代在民间传承的剪纸艺术搬上大雅之堂,让更多的人了解剪纸艺术,收藏剪纸作品,同时带动更多的人投入到剪纸创作当中,让剪纸也能养活人。

  李剑在银川文化城租了个门面,并开发了一款镶嵌剪纸的贺卡。为了推广产品,李剑不得不用最笨的办法,带着产品跑单位、进会场,逢人就送剪纸作品,这期间,遭到不少人的白眼和奚落。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李剑就获得了第一笔订单——300张剪纸贺卡,一星期内交工。

  没有工人,李剑全家齐上阵,一家人剪了4天,才完成贺卡的剪纸部分。由于印数太少,印刷厂不接活,只能窝在办公室用打印机打印。

  这一年,李剑的剪纸贺卡只卖出3000多张,收入不到1万元。

  “传统剪纸市场有限,要突破就必须创新!”一次去杭州考察时,一门心思寻找剪纸新出路的李剑为精美的丝绸所吸引。“何不做丝绸剪纸画?”打定主意要尝试一番,李剑批发了一批丝绸开始尝试,不久即成功实现了剪纸与丝绸的融合,她将剪纸裱在丝绸上,做成卷轴出售。

  “以往大多以镜框装裱,不易携带,用卷轴更加便携。”李剑说。

  与此同时,李剑开拓销售市场也取得突破,“伏兆娥剪纸”成为中阿经贸论坛组委会夹带礼品,同时,一些企业和单位也订购她的产品作为接待礼物。2012年,公司成立3年后,李剑的剪纸产品销量大增,全年销售额达到500万元。

  剪纸产业化还有多少路要走

  几年的艰苦创业后,“伏兆娥剪纸”享誉宁夏,李剑的公司逐渐步入正轨。可正当李剑决心大干一场时,突如其来的市场动荡使她面临新的困惑。

  从2013年开始,以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接待礼品为主要市场的剪纸需求明显减少。当年,公司的销售额一下降到100万元。

  “营销是头等大事,逼着我们转型。”面对新形势,李剑开始谋划新的发展。

  单位集中订购礼品市场萎缩,就要开辟新的大众化市场。可剪纸并非日常用品,如何才能走入寻常百姓家?团购订单能否另辟蹊径?产品形态如何有新的突破?这些成为李剑每天都要思考的题目。

  为此,公司在研发、营销各方面加大力度,大胆创新。一年来,公司探索出为保险、电信等面向社会的送礼企业,定制具有企业特色的剪纸产品,以低价赢得大订单。同时,在家居装饰等领域引入剪纸元素,争取剪纸产品进入百姓家;将具有宁夏特色的回族文化元素融入剪纸创作,拓展本土市场,也依托中阿博览会力争进入中东阿拉伯市场。

  一年来,李剑频繁参加各种展会和论坛,虚心学习同业的先进做法,大胆改革创新,公司在产品研发和营销方面收效明显。与此同时,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涉入的逐步深入,李剑也有了更深的体会和困惑。

  “非遗产业化面临社会普遍性认知缺失的问题。”李剑认为,这直接影响市场营销规模,市场需求又决定生产能力,如此非良性循环,非遗产业很难做大做强。

  从去年开始,李剑谋划提高剪纸的社会认知度。她一方面和北方民族大学、宁夏艺术学校等教育机构开展合作,设置相关专业,开设剪纸课程,使剪纸艺术走进课堂,学历化培养更多有较好艺术素养、高素质的剪纸艺术研究和设计人员;同时,她还和地方政府合作,在移民区开班培训农村妇女,使其成为有一技之长的剪纸制作者,公司可以直接从农村妇女处收购产品,也带动农民致富。

  为了扩大剪纸的影响力,提升剪纸艺术的品牌效应,李剑还打算将宁夏全区的剪纸艺术家组织起来,形成艺术家创作联盟,集中研发新的剪纸艺术形态和作品,形成具有宁夏特色和风格的剪纸艺术。

  “我们的优势在于掌握了核心技术,可当下的关键还在营销。”研发、制作人员队伍搭建后,李剑还致力于组建剪纸产品营销队伍,她计划引入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参与到剪纸产品的营销当中,艺盟礼益公司作为产品提供方,提供物美价廉的剪纸产品给下游销售企业,共享产业发展红利,做大产供销产业链,形成产业规模。

  “产业发展的每一个链条都得自己搭建。”不断的探索中,李剑深深地体会到,相比其他行业,非遗产业的现实境况是产业链所有链条都很薄弱,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要做大做强非遗产业,必须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链,而在宁夏这样的西北欠发达地区,经济实力的不足也制约着产业链的形成和壮大。

  面对艰辛的转型发展之路,一向乐观的李剑甚至一度“不想干,想逃离”,可一想到母亲的坚守和民间日渐消失的剪纸艺术,李剑就会感受到自己身上的担子很重,一下觉得有了力量。(记者 马富春 张鹏 )

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6号 邮编:100088 电话:010-82803888-6002 邮箱:nipso@cip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5001074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