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打出校院地创新驱动“组合拳”
发布时间:2014/9/12 8:59:37来源:第一财经日报分享到

  近日,位于成都的川开电气股份公司产品GW-252型高压交流隔离开关成功送电。这并非震惊业内的大事件,却填补了西南地区没有厂家自主生产220KV开关设备的空白。尤其是对于这家民营企业,标志着其产品的电压等级迈上一个新台阶,向产业高端更进一步。

  川开电气起步时只是一家小型民营企业,通过借助成都的高校院所等丰富的科教资源,同时企业大力投入自主研发,推进自主创新发展,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业内翘楚。

  而位于城南的双流县意识到校院地合作创新的重要性,拿出约400亩土地及1.4亿元与西南交大合作,西南交大则拿出1000万元资金和价值3500万元的知识产权,双方设立了研究院、研究院合资公司和天佑聚源公司三个单位。

  近日,为充分发挥高校院所在创新驱动中的重要作用,从破解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障碍入手,切实推进成都与高校院所的协同创新,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蓉转移转化和产业化,成都市又出台了《促进国内外高校院所在蓉协同创新若干政策措施》(下称“蓉十条”)。

  企业发挥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地方政府前瞻性地跟高校院所进行合作、政府不断出台创新驱动政策措施……成都打出校院地创新驱动“组合拳”,加快建设中西部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城市。

  企业创新引领发展

  川开电气副总经理马力介绍说,川开电气深刻感受到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成败。川开创业初期就引进大学毕业生培养人才,向高校“定制”川开班储备人才,另外还在高校内投资建设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平台。这些措施都强化了企业“内功”,夯实了企业的发展基础。

  同时,川开又加紧借用“外脑”。“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联合大学院校,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马力介绍说,川开的校企合作模式一般是企业出项目课题,结合院校的强项进行合作,还有就是对院校的科研成果进行二次开发。

  近年来,川开与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北京核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重庆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实施开展了产学研项目达20多项。这大大推进了企业的产品突破,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民营企业的创新往往是缘于市场的倒逼。成都瑞迪机械实业公司就是一例。瑞迪最早的产品是链轮,后来转向做精密机械加工出口,“瑞迪很快意识到,不提高技术企业活不长久。”成都瑞迪董事长卢晓蓉向本报记者表示。

  瑞迪成立之初就有了自己的设备,发展势头也不错,以前是成都地区少有的经营出口欧洲机械零件的公司,但后来却在家门口出现了争抢客户的公司,“这只是竞争的开始,越往后同类企业越多,竞争更激烈。”卢晓蓉表示,瑞迪意识到,必须推出技术含量更高和市场容量更大的产品,同时也必须向技术更高端的行业转移。瑞迪未来的业务包括两大块:新能源和机器人市场。新能源领域主要是在风电和核电领域实现关键设备的国产化,而机器人则是与电子科技大学合作研发谐波减速机。

  瑞迪副总裁王晓博士表示,企业不是到了要跨越的时候才创新,而是一路都要创新。在日本工作多年的王晓就是作为高端人才被引进瑞迪的。他认为,瑞迪一方面要建立研究院,成立项目,瞄准最前端对战略产品的长期研发;另一方面,对现有产品要进行改良。瑞迪目前与中广核集团旗下中科华核电技术研究院(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签订了长期战略合作协议。

  与民企相比,央企实力更为雄厚,担当创新的任务也更重。以承担国产大飞机C919专项任务而成立的中电科航空电子有限公司(下称“电科航电”)为例,就必须要走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子。电科航电副总经理袁琦莉向本报记者表示,国内所有公司的条件都不满足做民用航空机载的资质(要求适航证),必须进行国际合作。

  袁琦莉表示,从国际合作到自主研发是有一个过程的。“我们成立了两家中外合作企业,C919航电系统共有8个包,我们投标了6个包,落实了4个包研发任务,其中两个是合作公司,两个由电科航电自主研发。”

  袁琦莉表示:“快速进入这个产业链,拥有这个资质,承接这样的任务,依靠的是国际合作,我们国内的团队则要靠自主创新。成立合作公司的同时,保留了本部的研发中心,另外,陆续建一些实验室,固化转化研究成果。”

  除此之外,电科航电的另外一个板块就是通用航空领域。袁琦莉表示:“我们的思路就是密切与地方结合,发挥地方政府和高等院校的积极性,形成产业集群,用较少的资金投入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

  比如,与电子科大等院校合作,把企业当前所引领的前沿技术研究放到高校里面去,以共建实验室的方式,开放科研项目,让高校的科研力量围绕企业应用和发展前景做前沿科研。同时,以重点实验室来吸引客座的教授、外国院所,把他们的力量带入企业的团队里,形成全球协同创新的机制。

  袁琦莉表示:“学校的科研方向针对性没有那么确切,通过共建实验室,让企业的发展和学校的科研方向紧密结合,实现外脑力量充实企业的科研力量,创新能力得到提升,也最大限度地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通过联合共建实验室、项目的引领,通过配套转化机制,也可实现效益最大化,不用在研发环节进行更大的投入。”

  区县力推校院地合作

  在企业倒逼创新之外,政府也面临很大压力。王晓表示,人力和资源价格的高涨,导致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正在削弱。比如,一些制造业正在从中国溢出,往其他成本更低的国家转移,或者回归西方国家本土,不靠技术创新发展就没有前途。

  双流县科技局局长马骏表示,地方政府继续靠资源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会在未来失去优势,因此必须创新,否则将被抛到后面。

  2012年,双流县分别与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和香港城市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4个研究院,与前3所大学还共建了3个大学产业园。4所研究院总建筑面积约58000平方米,政府投入研究院及研发资金4.4亿元。

  以西南交大为例,西南交大拿出1000万元资金和价值3500万元的知识产权,双流县提供约400亩土地及1.4亿元,针对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和产业化的三个环节分别设立研究院、研究院合资公司和天佑聚源公司三个单位。

  西南交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副总经理康凯宁表示,科技成果转化实际上对于高校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不进入考核体系,尽管教授团队对此很热情,可教育部和科技部的资金又不足以将其成果支撑到商业运用阶段。于是与双流的合作相当于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利用双流的资助,把实验室成果进行转化,继而再孵化。

  而双流的着眼点在于,一方面通过股权拥有收益权,双流县政府通过平台公司注资,实际上扮演了天使投资人的角色;另一方面,成果转化必须在双流当地进行,商业运营也必须注册在双流,这往往产生群聚效应,其他产品和项目也会落户双流。这既解决就业,又带动经济增长。

  马骏介绍说,三个产业园将各投资20亿元以上,引入与各高校关联的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产业等战略新兴产业项目预计超过100个,全部投产以后,预计年生产总值将达到100亿元以上。

  除了与高校的合作,双流也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双流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签约建设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成都科技创新基地,项目总占地1450亩,总建筑面积约9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投资约110亿元。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成都科学技术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雷家荣向本报记者表示,这是中物院的第二次创业,同时也将改革机制体制,建立符合现代科技制度的管理体系,打破原来总部的管理体制。从这个角度说,这个基地可以看成是中物院的“特区”。

  其实,这种校地、院地创新合作模式已经在成都多个地方推进,比从外部引智更为便利的是成果就地转化。成都市新都区就依托西南石油大学,充分利用其国家级“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重点实验室、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建设了西南石油大学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孵化园为主体的能装基地。

  西南石油大学与成都市科技局、成都市新都区签订了《成都新能源装备研发与产业化基地合作协议》。其核心将由包括西南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能源装备制造孵化园和能源装备制造及技术服务园在内的3“园”支撑,它们将分别承担科研、成果转化和生产制造及技术服务等功能,形成完整产业链条。

  2013年11月21日,成都市明确新都区创新驱动示范建设的方向为能源装备制造,重点支持新都区建设西南石油大学能源装备产业基地,经费支持为600万元。其建设内容为:建设石油大学油气特色国家大学科技园,突出发展油气勘探及装备制造业。深化校地合作,搭建创新服务公共平台,规划建设科技孵化中心,聚集培育创新型企业。

  截至目前,基地内主要技术孵化涉及油气技术、石油机械、新材料、新能源、软件开发等技术领域,80%以上企业的主营业务与石油天然气开发技术相关。园区共聚集企业80余家,在孵企业52家。预计今年基地内企业产值将超过4亿元,税收3000万元。

  “如果说西南石油大学培育的是创新‘苗圃’,那它的转化,则需要大田,通过‘基地’的建设,校院地合作的方式能很好地解决创新技术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问题,实现科技与经济、创新与产业的互动。”西南石油大学校长杜志敏认为。

  “蓉十条”再破体制障碍

  这些合作模式的出现,成都市均给予积极肯定。为进一步完善高校院所创新创业孵化体系,积极探索校院地协同创新方式、路径,推动国内外高校院所创新资源优势与成都县域经济紧密结合,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成都结合实际情况又推出了“蓉十条”,如对经认定的区(市)县共建协同创新试点示范区,可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资助,用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及区域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等。对在蓉高校院所新建并经认定的科技创业苗圃和孵化器等创新创业载体,自纳税年度起3年内,比照国家大学科技园或国家级孵化器的税收优惠标准给予等额的经费补助。

  其实,“蓉十条”除了上述旨在鼓励区(市)县立足自身禀赋,联合高校院所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吸聚创新要素资源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外,更在体制机制上进行突破。尤其是在高校科技成果处置权、所有权和收益分配权的改革上。

  成都市科技局副局长丁小斌表示,目前,高校科技成果处置有严格的限额规定,多头把关、层层审批、程序繁琐,极大地影响了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和及时性。“蓉十条”提出了支持高校院所对科技成果的合作实施、转让、对外投资和实施许可等科技成果转化事项进行自主处置,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高校院所两年内无正当理由未实施转化的科技成果,可由成果完成人或团队通过与单位协商约定自行运用实施。

  而对于收益分配权,“蓉十条”提出支持高校院所与发明人约定由双方共同申请、享有和实施相关知识产权;高校院所拟放弃其享有的知识产权,发明人可以通过与单位协商获得相关知识产权。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可按不少于70%的比例,用于对科技成果完成人员和为科技成果转化做出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并在工资管理、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

  丁小斌还表示,涉及到机制改革方面还有科技人才的解放。“蓉十条”提出支持在蓉高校院所在编在岗科技人才兼职从事创新创业活动;通过“企业提需求+高校院所出编制+政府给支持”的模式,支持在蓉高校院所与企业共同吸引集聚一批地方产业发展急需的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根据《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在2013年成都市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资助管理办法基础上,将获得100万研发费用支持的范围扩大到高校院所“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鼓励高校在校学生到校院地共建的创新创业载体创业,创业实践可按照相关规定计入学分。

  成都市科技局局长唐华还向本报记者表示,创新的主体还是企业,成都在校院地合作中凸显企业的主体。一是鼓励高校院所科技人才和团队运用他们的能力和成果,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积极鼓励企业向院校购买技术和服务;二是鼓励高校人才创业,鼓励有企业家精神的科研人才转变为企业家。

  唐华表示,蓉十条提出“拿出技术交易额的8%分别对中介服务机构、研发团队及承接成果转化的企业给予支持”,就是鼓励企业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购买技术和服务。另外对高校研究院等中介机构,对其开展的技术转移、成果孵化等中介服务给予技术交易额2%最高200万元的补贴。

  同时,为调动高校研发团队和科技人员积极性,鼓励研发成果在蓉转化和产业化,蓉十条提出对高校与在蓉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每个项目按技术交易额的3%给予高校研发团队每个项目最高100万元补贴。为调动成果转化承接企业的积极性,按实际发生技术交易额的3%给予企业年度最高200万元的补贴。

  作为全国科技金融试点城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城市、专利保险试点城市,近年来,成都积极探索科技与金融的结合,不断完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和上市融资服务体系。为有效解决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蓉十条”鼓励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科技成果转化。

  具体做法包括:一是设立天使投资引导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首期计划设立2亿元天使投资引导资金,将以阶段参股、跟进投资等方式撬动10亿元社会资本投向种子期、初创期科技企业实施成果转化。二是高校院所科技人员领办企业最高可获1000万元贷款支持。对入驻高校院所创新创业载体的孵化企业和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在蓉领办的企业给予最高1000万元信用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支持,同时给予一定比例的担保费用和利息补助。

  目前,成都已经设立1亿元规模的科技企业债权融资风险资金池,并联合银行和担保公司开发“科创贷”系列融资产品,帮助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通过信用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预计撬动银行贷款规模达20亿元。(作者:李秀中)

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6号 邮编:100088 电话:010-82803888-6002 邮箱:nipso@cip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5001074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