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为跨国技术“安家”
发布时间:2014/9/24 15:26:34来源:中国科技网分享到

  手里有技术,不知道那些企业需要,更不知道国外的哪些企业需要?遇到技术难题,投资难题,又该找谁来解决?……可见,从需求到产业化的整个链条都需要加入助推剂,而中国国际技术转移中扮演的正是这个角色。在中关村鼎好大厦里,有一批致力于国内外技术转移与交流创新的机构,正是因为办公集聚,电梯里也可以“谈单”,信息的对称互通成为他们提供更多资源与服务的基础,创新在这里“生根发芽”。

  搭建跨国技术转移全球网络

  2011年,北京市科委提出建设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为跨国技术转移搭建平台、提供承载空间,选址鼎好大厦,吸引国际先进技术、人才和项目等快速聚集。

  作为第一批入驻的转化机构代表,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部长助理李士杰回溯了自身模式的转变,“一开始我们把对方的技术转移办公室与我们对接,拿来项目在中国孵化,但这条路走得很累,成功率不高。”

  2014年他们开始改变策略,以大学为抓手,“抓住中国的留学生,连人带项目一起引进。”除了这条途径,他还发现,国外很多中小企业虽然生存得很好,但市场空间有限,因此他们把这些企业引进中国实现产业化和市场化。“好的项目优先落在北京,其他的项目落地到全国各地的分中心。”

  截至目前,中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入驻机构已达120多家,包括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创新服务机构、科技研发机构、国际技术转移机构。与亚洲产业科技创新联盟(AITIA)、韩国贸易振兴公社(KOTRA)、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等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已开拓包括耶鲁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哈佛大学科技开发部、牛津大学技术管理发展部、剑桥大学产业化办公室、斯坦福大学技术许可办公室等1000多条国际渠道。

  如今,中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已逐步成为全球创新资源和国际技术转移的重要枢纽,国内产业对接国际先进技术的通路,技术转移全程服务的提供者以及线上信息平台和线下服务操作的集成体。

  承担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的北京技术交易促进中心主任黄平表示,该中心将进一步加强人才、技术与资本的创新要素集聚,促进北京面向全国的新技术、新成果的采购平台的建设,以技术转移为助推力,要不断提高集聚区的国际化水平,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打造北京成为技术转移的国际枢纽。

  推动技术转化实现共赢

  在黄平看来,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的核心工作可以归纳为一句话:“为技术转移领域各机构对接所需资源提供快速通道。”而这些机构正是循着这些线索,一步步缔造自己的成功模式。

  “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办公住址从当年的不到80平米,发展到300平米,而今马上又要申请500平米的办公场地了。”说到这里,王晓帆很是自豪。

  成立于2012年的七星天(北京)咨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七星天”),发展如此迅猛,或许正是因为他们建立了将大学的技术发明转化为专利并商业运营的全新的产学研模式。

  “中国大学有非常好的创造,如何把创造变钱?”市场总监王晓帆说,在七星天的模式下,技术发明不再仅仅以生产要素的面目出现,而其本身就已经成为一种可交易的“商品”。其流程是“发明创造—转化为高质量的专利—直接交易专利获得利润”。而这样的好处就在于“极大地降低大学科研发明的产学研转化门槛,缩短产学研转化的过程”。

  “专利赚了钱,双方再进行利益分配,如果转移失败,学校还是能得到高质量的美国专利。”王晓帆强调,合作模式的初衷正是“如何帮助中国科研工作者申请国际专利并从中获得回报”。

  但在现实情况下,寻找技术需求点以及落地点,不是个别企业、科研院所或者机构的强项,而作为一个官方机构,它的信息资源的可靠性首先得到了保证。

  北京弘顺国际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林表示,通过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获取的信息就避免真伪认证环节,缩短了时间。此外,整个链条遇到的问题,都可以通过中心平台来解决,各种资源汇聚提高办事效率,有问题也能够迅速反馈。“正常的事儿要通过2年,通过中心6个月办成。”李林笑称,这就是政府和市场双方发力的结果。

  亚洲产业科技创新联盟执行主席郭巍也感触,“不管是技术信息还是投资信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太多,平台很重要。”联盟致力推进中韩方面的合作,郭巍表示,“到中国的韩国企业失败的达60%—70%,因为来了很盲目,通过一两个中介就来了。但这些中介往往信息量有限,很难提供系统的技术评价、项目策划的服务,而项目策划又是决定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

  郭巍认为,国外企业跃跃欲试,但却无从下手,或因不了解国内政策而束手无策,而国内的企业对国外市场更是陌生,迟迟找不到合适的合作方。通过国际技术交流中心,他们不仅可以遴选到有价值的信息,同时还能得到技术、投资、政策等多方资源,积极推进入驻机构开展中外合作。

  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初具规模

  实际上,在2012年,一个宏伟的蓝图已经谋划完成,现已初具规模。在这一年,以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发展为基础,在北京市科委倡议下,科技部、北京市共同研究在中关村西区建设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制定《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建设和发展规划》,聚集各类创新要素,实现对全球创新资源的凝聚、整合和利用,形成以北京为轴心的跨区域、跨领域、跨机构的技术流通与转化新格局。

  黄平认为,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正加速推进全球科技创新资源集聚,提升首都在全球创新体系中的影响力,对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取得三方面成效。

  第一,形成了“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协同发展机制。吸引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史太白等10多家国际知名技术转移机构开展合作;引进中科院、北大等国内高校、院所产学研资源,以及120多家国内外科技中介机构入驻;推动北京路浩知识产权公司等10余家机构参与建设专业化、市场化的技术转移平台;建成由国内外300余家技术转移机构组成的跨国技术转移网络,形成政府、高校院所、企业等多方参与的共建共享机制。

  第二,技术转移要素快速聚集,区域业态转型升级效果显著。已汇集大型科技研发类企业100多家,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信用担保等金融机构约250家,技术转移链条上下游科技服务企业约1800家,整合国内外技术供需有效信息近3000条,吸引归国留学人员近千人。区域科技服务业占比快速提升,新增企业中93%从事高技术服务、科技金融等高端服务业,中关村西区逐渐成为科技金融、科技中介、企业总部、创新创业和高端人才聚集区。

  第三,相关要素加速流动融合,技术转移市场化发展提速。推动各类机构对接交流,形成100多项合作项目,预计产生经济效益近百亿元。技术转移与投融资、知识产权深度融合,商业模式逐步清晰,涌现出以沪亚、七星天为代表的“国内专利筛选+价值全球化”的技术国际化服务模式,以弘顺为代表的“国内技术整合+国外市场应用”的面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输出模式等。速普加速器、创业家、天使汇、36氪等新型创业孵化机构迅速发展,促进了创新项目与天使投资对接,技术转移市场化发展氛围越来越浓。(记者朱丽)

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6号 邮编:100088 电话:010-82803888-6002 邮箱:nipso@cip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5001074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