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5/3/13 9:03:48来源:互联网分享到

  【报告摘要】

  要增加研发投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强质量、标准和品牌建设,促进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提高、水平提升,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实现在发展中升级、在升级中发展。

  【专家解读】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

  研究所研究员  刘海波

  质量、标准和品牌,是产业发展的三架马车。品牌是形象、质量是基础、标准是保障。要实现在发展中升级、在升级中发展目标,三者缺一不可。

  质量和品牌,是赶超型发展中国家的短板。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赶超型发展中国家,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产品策略是靠数量和成本取胜,而成本取胜又是数量取胜的基础。这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世界第一大专利、商标申请国,也在很多制造业领域位居世界产量首位,但是随着劳动力成本和环境成本的增加,我们正在失去制造业的低成本优势,如果质量和品牌的短板不能尽早补齐,我国制造业就会陷入赶超陷阱,整个社会就会陷入我们一直努力避免的中等收入陷阱。而且,从世界趋势看,随着环境价值观和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以低成本、大数量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用完即扔的消费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个性化定制、使用后留存的消费模式受到更多的青睐。因此,无论从综合生产成本还是从消费趋势上看,质量和品牌都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标准既是提升质量的重要抓手,也是培养人才、扩大规模、建设品牌的重要抓手。抓质量和品牌,离不开标准。经济强国美国、德国、日本既是质量强国、品牌强国,也是标准强国。我国是标准大国,利用标准促进和推动质量和品牌建设,有一定的基础,但还需要做很多艰苦细致的具体工作。比如,什么样的技术指标应该进入标准、什么样的专利应该进入标准,不具体、深入地研究分析,不管制定多少标准,都不能达到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的目的。

  【报告摘要】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推动铁路、电力、通信、工程机械以及汽车、飞机、电子等中国装备走向世界,促进冶金、建材等产业对外投资。实行以备案制为主的对外投资管理方式。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对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应保尽保。拓宽外汇储备运用渠道,健全金融、信息、法律、领事保护服务。注重风险防范,提高海外权益保障能力。让中国企业走得出、走得稳,在国际竞争中强筋健骨、发展壮大。

  【专家解读】

  上海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知识产权学院常务副院长  许春明

  加快中国产品、服务和资本的走出去是我国进一步开放和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产品的成本优势成功走出去,以质量的不断提升巩固了国际市场,出口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是,国际市场的竞争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形成新常态。国际市场竞争已不再是质量和价格的“硬”竞争,而是知识产权的“软”竞争。我国走出去过程中曾经遭遇的质量和价格壁垒被我们一一破解后,面临的是新一轮的知识产权壁垒。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侵权风险成为了我国走出去的一大障碍。最近小米手机进入印度市场受阻就因涉嫌专利侵权。我国走出去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风险,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知识产权布局意识不强、应对知识产权纠纷能力欠缺,习惯于传统的以提高质量、控制成本开拓市场;另一方面是由于跨国企业善于利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将知识产权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国际市场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制造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能力竞争,更是专利、商标、版权和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的竞争。因此,要让中国企业走得出、走得稳,不但要有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更需要有高质量的知识产权和娴熟的知识产权纠纷应对能力。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企业应该未雨绸缪,加强创新,注重在目的国申请专利、注册商标,战略性地进行知识产权积累和布局,做好知识产权风险预警;政府和行业协会可以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的指导和援助,开展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行业知识产权风险预警。

  【报告摘要】

  建立健全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召回制度,严肃查处制售假冒伪劣行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专家解读】

  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授

  董美根

  政府工作报告的这段表述既说明了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重要意义所在,也表明了必须将坚持打击侵权假冒作为一项长期任务的重要性。

  打击侵权假冒的目的,是为了培育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保障商品市场运行的良好秩序,这是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基本要素,也是加快培育消费增长点的必要条件。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渐成主流,培育经济增长点和培育消费增长点是相辅相成、并驾齐驱的相互依存关系,要实现这种培育,就必须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才能保证这一任务的完成。

  同时,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通过建设法治社会,完善一系列法律制度特别是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制度来作为基础保障。应通过不断完善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通过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两条途径、相融互补、有机衔接”,严厉打击各类侵权假冒行为,保护创新,激发更多创新活力,维护市场竞争良好秩序,建立健全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召回制度,严肃查处制售假冒伪劣行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同时,通过法律法规的完善,还可加强质量监督、追溯与召回制度的健全,要求企业充分利用技术力量提升产品质量、改进产品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能力,增强了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报告摘要】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三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农机研发推广应用。

  【专家解读】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副主任  宋 敏

  面临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的“双重挤压”,应对耕地、水和农业劳动力等农业资源减少以及农业生态环境退化、恶化的“刚性约束”,顺应经济增长放缓和城镇化深入发展的“新常态”,其根本的出路就在于挖掘新潜力、开辟新途径、实现新突破,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

  近年来,我国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截至2014年底,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申请量1.3245万件,同比增长13%,授权品种4845件,同比增长21%。我国共受理各类农业专利申请55.4108万件,同比增长38%,授权专利25.9911万件,同比增长21%。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4951件。但是,和发到国家比较,还有巨大差距,需要进一步挖掘农业科技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潜力。目前,每万名农业从业人员拥有的农业知识产权数量(含发明专利和植物新品种)平均不到3件,远低于全国平均发明专利密集度。农业跨国公司拜耳在全球的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28万余件,甚至超过了我国的全国农业发明专利申请量。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农业发明专利转化利用率只有10%左右,授权品种的实施率不足40%。在已经推广应用的品种中,推广面积前十位的授权品种的播种面积之和分别占常规稻的8%,杂交稻的12%,玉米的28%,大豆的29%。

  对此,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调了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农机研发推广应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推进构建以新技术、新品种、新农机为代表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传播与应用等各环节之间的紧密衔接和高效运行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首先,研发创新是灵魂,没有创新,也就没有农业现代化的动力。同时科技的推广与应用又是科技转化现实生产力的重要环节,科技成果的价值取决于其推广运用的深度与广度。因此,急需针对假冒侵犯品种权、农业专利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的现象比较普遍,侵权成本较低,维权成本较高等现实问题,进一步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强化保护,让科技的创造者、传播者和使用者得到合理的回报,在调动科技创造者的积极性的同时,合理协调知识传播使用中的利益关系,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报告摘要】

  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采取财政贴息、加速折旧等措施,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

  【专家解读】

  刘海波

  近年来,制造业是热点话题。事实上,“不制造、无强国”,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命脉。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起,在“后工业社会”思想的影响下,利用当时的冷战格局,把制造业大量转出到同盟国家,虽然享受了一定的益处,但也饱尝产业空洞化带来的苦头。直到本世纪初,幡然醒悟,实施再工业化政策,召唤制造业回国。德国一直坚持制造业主导的战略,有一次德国总理默克尔回答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的提问“德国为什么竞争力不衰退”时,说:“德国没有停止过造东西”。这也是德国制造业4.0对全世界产生那么大冲击的一个重要原因。德国的制造业战略,不是研究推导出来的,而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迎接这一轮制造业大竞争的行动纲领,“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是“中国制造2025”的基本原则。创新驱动,讲的是发挥科技力量、提高知识含量;职能转型讲的是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基础讲的是制造业基础能力、主要是装备制造能力;绿色发展讲的是保护环境。这四方面既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也顺应当前国际制造业发展潮流。

  这一次制造业竞争大潮,裹挟着“新产业革命”“新科技革命”“碳排放指标谈判”“地缘政治凸起”“国际经贸秩序重组”等一系列科技、环境和国际政治、国际经贸要素,使得我国制造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面临着更多、更大的挑战。这就需要更强的战略定力来分析形势、把控局面、整合资源、精准发力。

  【报告摘要】

  要加快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扩大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实施范围,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职务发明法律制度,使创新人才分享成果收益。

  【专家解读】

  刘海波

  科技成果的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一直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焦点和难点。近年来围绕这两个问题,国家和地方都出台了不少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前不久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草案》,也直接触及了这两个问题。

  从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来看,“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职务发明法律制度”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因为有了相关的法律规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就会走向法制轨道。当然,各级各地行政政策探索和取得好的经验,也应该被相关的法律吸纳。

  就职务发明而言,《职务发明条例》的调研、起草工作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各方意见也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表达和交流,取得明确结论的条件和时机已经比较成熟,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完善职务发明法律制度,这一定会加快《职务发明条例》出台的速度。

  制定《职务发明条例》之所以必要和重要,是因为这个条例既能加强对职务发明的管理,也能加强对职务发明人的保护和奖励。虽然世界上主要国家对应职务发明的法律不尽相同,但是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制定《职务发明条例》,应该能起到进一步推进科技成果运用、调动研发人员积极性的作用。

  【报告摘要】

  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坚决打击侵权行为,切实保护发明创造,让创新之树枝繁叶茂。

  【专家解读】

  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

  郭 禾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一重要论述,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高度重视,以及对这项工作给予的莫大期望。近年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一直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立知识产权法院等,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均强调了知识产权保护,这些都反映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同时,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从粗放型、要素型向创新型转变,要实现这种转变,无疑需要更加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当前,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创造将成为未来财富的主要来源。从这种意义上看,通过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努力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来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创新驱动保驾护航,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成败。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需要更多的知识产权来作为发展的新动力。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知识产权工作也必须向“数量布局,质量取胜”的方向转变。近年来,我国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已经连续4年位居世界第一位,商标、著作权、植物新品种、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量质齐升,但是,面临创新发展和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必须通过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坚决打击侵权行为,切实保护发明创造,让创新之树枝繁叶茂,才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的重要作用,释放创新红利,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作出更大的贡献。

  【报告摘要】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落实和完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扶持等普惠性政策,鼓励企业增加创新投入。支持企业更多参与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科研平台建设,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

  【专家解读】

  江苏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

  唐 恒

  伴随着我国企业研发经费逐年增加,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发明专利数量持续增加,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进一步稳步提升。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表述,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对这一工作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对于企业而言,创造良好的效益才是硬道理,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必须让经营者看到实质的收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不但提出了要求,而且给出了具体的政策,为广大企业创新奉上了政策红利,要落实和完善相关政策,实质就通过增加研发成本,鼓励更多企业参与创新,从而促进更多的创新产出和知识产权的形成。

  对于完善高新技术企业相关政策来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一内容更是一个明确的指南。拥有知识产权、核心知识产权的占比权重系数达到30%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也激发了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的热情。针对快速提升我国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国家知识产权局在2013年正式颁布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如今,通过诸多企业知识产权贯标工作的探索实践,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推动了我国企业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培育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能力,从管理源头提升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的进程。因此,贯彻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相关内容,会给我国企业带来更为强劲的创新活力。

  【报告摘要】

  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增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办好国家高新区,发挥集聚创新要素的领头羊作用。中小微企业大有可为,要扶上马、送一程,使“草根”创新蔚然成风、遍地开花。

  【专家解读】

  许春明

  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是有创新、能创新、会创新。要让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就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市场规律,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功能,形成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十八届三中全会突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创新资源的配置同样需要市场的决定性作用,需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的职能之一就是为大众提供创新的空间,包括物理空间和制度政策空间,让大众想创新、敢创新,对创新失败能容忍。通过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高新区为代表的众创空间的发展,集聚创新要素,由市场通过竞争机制配置创新资源,让有限的创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让创新走向市场,避免创新的纯学术导向,改变创新的“自说自话”“纸上谈兵”现状,摒除创新资源配置的过度行政化,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功能,消除创新中的“孤岛”现象。世界创新的历史已经揭示,具有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推动力的创新大多是在一个良好宽松的众创空间中孕育壮大,中小微企业的“草根”创新又是创新的最大活力。但是,目前,我国的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尚未完全形成,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需进一步提升,创新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分散、封闭、重复的现象。科研院所作为国家队创新能力大,但脱离市场;竞争性企业创新需求业已形成,但创新主体地位未能真正确立;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创新空间欠缺,创新活力又未能激发。因此,发展众创空间,扶持鼓励中小微企业“草根”创新,扶上马、送一程,是激活创新,进而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报告摘要】

  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文化发展成果。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档案等事业,重视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专家解读】

  董美根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一内容,对创造更多优秀文化成果、依法保护非遗,持续推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意义重大。

  当前,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经济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最佳的契合点,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同时,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才能加强文化传播、传播正能量,才能使人民群众享受文化发展成果,才能为实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

  这一表述是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基础上,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传承传统文化,消化吸引国外先进文化,对于促进我国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与国民素质的提高起了积极作用。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文化产业要争取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就必须强调自己的文化个性,保护、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当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已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只有加强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积极对外输出文化,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使我国不仅成为经济大国,更成为文明大国。(报告摘要根据政府工作报告整理,文字由记者赵建国、王璐、实习记者李铎采写)

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6号 邮编:100088 电话:010-82803888-6002 邮箱:nipso@cip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5001074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