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智库建设经验及对我国知识产权智库建设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5/6/18 16:01:27来源: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网分享到

  编者按: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我国软实力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保障我国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的重要前提,而且是推进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举措。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关键历史时期,高水平、国际化知识产权智库建设,已成为我国实现由“知识产权大国”向“知识产权强国”转变的重要助推器。有必要在借鉴国内外智库建设经验基础上,大力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知识产权智库。

  一、国家智库概述

  所谓智库,也叫思想库、智囊团,其最早出现于二战时期的美国,用以专指讨论作战战略和计划的保密室。发展到后来,“智库”主要是指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以影响政府决策为研究目标,以公共利益为研究导向,以社会责任为研究准则的专业研究机构[1]。国家智库作为国家战略制定、政府决策实施、社会建设发展的最具代表形式的智库之一,也由最初的军事参谋,延伸到从事解决政治、经济社会等公共问题的研究机构[2]。

  从国家智库的主要职能上讲,国家智库建设就是要汇聚各领域、各行业的人才,将人才智慧的力量转化为决策论证、决策实施的重要发力点,进而转化为国家战略制定、政府决策实施、社会建设发展的软实力和生产力。对于国家智库建设的人才汇集,主要表现为政府部门的高级参谋和研究员,学术界的专家和学者,以及企业界的行业精英等,进而实现人才的不断交流和发展,共同实现智库人才的充分储备。智库存在的另一项职能就是影响决策,主要表现在为决策提供有益的思想支持,并研究形成有效的政策主张,再通过上报研究成果、出版书刊、媒体宣传等方式,力图使这些思想知识获得公众的支持和决策者的青睐,从而影响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因此,国家智库的建设对一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建设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智库建设的基本现状与经验借鉴

  (一)我国智库建设的现状及不足

  目前,我国拥有智库429个,在全球各国中仅次于美国。我国的党政军智库、社会科学院智库较多,高校智库近几年间也在不断发展,同时民间智库较少。根据《2014全球智库报告》,2014年我国共有7家智库位列全球顶级智库150强,分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1、 我国的智库建设主要类型

  一是官方智库。隶属于党政机关,研究人员多为机构成员,研究课题也仅限于党政机构所需,所有经费来源都是机关拨款的研究机构,包括党政军智库和社科院智库。

  二是高校智库。隶属于大学的从事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的组织。此类机构研究人员多为校内专家、学者,研究课题相当广泛,经费主要来自于校方拨款、政府拨款、企业赞助等。

  三是民间智库。民间智库主要是由民间出资组织的公共政策研究机构。它们的研究人员大多由专家、学者或者前政府官员组成[3]。民间智库可以是营利性也可以是非营利性,经费主要来自于基金会和企业赞助。

  2、 我国智库建设的主要不足

  一是智库专业化水准和影响力总体不高。我国智库的发展还处于摸索阶段,许多智库的组建目的性不够,专业性不强,导致智库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出现,但质量却没有得到提高。我国拥有全球第二数量的智库,但全球顶尖智库排名前150的只有7个,能在国际上拥有话语的智库更是少之又少。

  二是智库之间缺乏交流与协作。我国目前有许多智库,但大多都是各自为战,“独唱”较多,“合唱”较少,缺乏交流和沟通机制。特别明显的是对于课题研究信息的共享,很难完全做到,同时也缺乏一个智库沟通交流平台。另外,每个智库都拥有自己专业的人才,但是对于某一课题,可能每个智库的研究都只能从一方面入手,这时候就需要智库之间的合作,但目前中国很少出现智库合作的现象。

  三是官方智库公信力不足。我国官方智库都是实行行政化管理,且有一套严格的晋升制度,这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智库研究人员的研究激情,导致智库的专业性有所降低,公信力也就有所下降。另一方面,我国官方智库经费来源较为单一,可能会出现经费来源影响研究结果的情况,这也将成为智库公信力的巨大威胁。

  四是高校和民间智库对决策影响力偏弱。高校和民间智库由于处于国家党政核心体制之外,在对公共政策决策的影响力上,无法与官方智库相比。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研究信息来源不通畅。智库的一大特色在于对决策的预见性。官方智库由于和政府联系较为紧密,所以对于决策的信息掌握的比较广泛、准确和及时,而民间智库和高校智库由于对党政决策的动向并不是很了解,所以对于决策预见性很难把握,有效的建议很难给出[4]。其次,研究成果缺乏向党政建言的直接渠道。民间和高校智库并不能直接向党政部门的领导者直接建言献策,现在党政部门内部也拥有各种方面的智库机构,在已有智库可以完成的情况下,高校智库和民间智库的研究就显得不那么需要,高校和民间智库缺少与官方智库公平竞争的平台。还有,缺少信息发布的权威平台。官方智库总是有所属的官方平台,包括网站、报纸等去发布研究成果,冠上了“国”字号,权威性较高,机关对于其认可度也较高。虽然现在网络平台非常流行,但其真实性难以辨认。缺少权威性、专业性的信息发布平台,是高校和民间智库进行建言献策的软肋,也是脱离“官方土壤”所导致的必然困境。

  (二)智库建设的国际经验借鉴

  现如今,国家智库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战略制定、政策实施、社会建设、行业发展的潮流趋势。根据《2014年全球智库排名》显示,全球智库总数为6681家,广泛分布于全球的169个国家,其中美国智库以1830家位列第一,欧盟(包含各成员国)则居于第二。因此,通过对上述两个典型国家和组织智库现状的了解,将会为我国智库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1、 美国智库建设经验

  美国作为全球智库数量最多的国家,其智库形式主要表现为民间组织的方式,性质上基本是独立于政府而存在的非营利的研究机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美国智库主要有2014年排名世界第一的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以及美国卡内基和平基金会。美国智库作为全球发展水平较为领先的智库之一,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背景多元化。美国智库的成立和发展背景主要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如国会背景、党派背景、基金会财团背景或大学背景。这样多元化的背景特点,保证了国家、社会和行业等部门利益和智慧的充分表达与碰撞。与此同时,也决定了美国智库在国家层面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左右着美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一系列重大决策的制定和实施。

  二是职能日益全面化。美国智库可以汇集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进而能够为政府或企业提供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指导或者理论支持。在某些关乎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社会公共问题之上,智库会进一步扩大吸收不同意识形态或者背景的专家,邀请国内外专家举行研讨会,对特定问题进行研究交流,增强政策建议的可靠性,使得其酝酿的政策思想和规划更具有广阔的视野和深度[5]。

  三是资金来源多样化。美国智库的经费主要来自书籍出版物和学术会议所获得的经营收入、研究项目的合同收入、基金会的捐赠以及企业和个人的捐款,其中基金会和个人的捐赠数量最大。以布鲁金斯学会为例,其营业收入中45%来自公司和个人的捐赠,29%来自基金会的捐赠,7%来自出版物收入,而来自政府资助的只有4%[6]。这样从某种程度上讲,能够保证美国智库的独立性和中立性,进而为国家战略的制定、政府决策的实施,以及社会的建设发展提供更加科学化、民主化、合理化的决策方案。

  2、 欧盟智库建设经验

  欧盟智库主要分散于各个成员国之内,其中英国在欧盟各国中拥有智库数量最多,达287家;德国和法国,则分别拥有191家和176家。欧盟智库多为官方智库,其资助也大部分来源于政府。其中代表性的智库有:英国的欧洲政策论坛、欧洲改革中心;德国的欧洲经济研究中心、欧洲一体化研究中心;法国的直面欧洲等。欧盟智库作为区域性智库建设的范例,有着不同于美国智库的一些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资金来源较为单一。欧盟国家由于智库发展历史较短等因素的影响,政府资助成为欧盟国家智库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其中,英国政府直接将财政拨款用于资助国家智库的建设与发展;在德国的智库建设中,接受政府财政资助的智库数量也非常多。有资料统计,德国高达75%以上的智库接受政府公共资金资助[7]。

  二是意识形态色彩浓厚。欧盟智库有严重的意识形态色彩。欧盟智库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多依附于党政机关,并且形成了欧盟智库独特的“政党—智库共进退机制”。根据2010年发布的《全球智库报告》统计,德国目前共有191家智库类研究机构,具有意识形态倾向的智库占德国智库的40%[8]。

  三、中国知识产权智库建设情况的实证分析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不断发展,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一国战略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关键要素。知识产权智库建设作为国家特色智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进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意义重大。以知识产权智库建设助推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打造“中国智造”的关键举措。

  (一)中国知识产权智库的基本情况

  知识产权智库建设作为我国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为官方知识产权智库、高校知识产权智库,以及民间知识产权智库等形式,这些不同形式的智库建设共同构成了我国知识产权智库建设的基本现状,并为我国知识产权智库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发展方向和经验借鉴。

  一是官方知识产权智库。官方知识产权智库,是由国家有关机关和中国社科院等官方机构设立。就目前统计的数据来看,国家机关设立的知识产权智库主要有5个,首先,与知识产权最为密切相关的国家知识产权局,其下就设有直属的知识产权国家智库,即“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其次,国家其他各部委也有相应的内部知识产权智库,例如:科技部下设立的“科学技术部知识产权事务中心”和工业和信息化部下设立的“电信研究院知识产权中心”;最后,社科院也成立了相关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设立的“知识产权中心[9]”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设立的“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它们是对知识产权有关政策决定有最直接影响力的高水平知识产权智库。

  二是高校知识产权智库。高校知识产权智库是中国知识产权智库的中坚力量,许多官方机构都会与高校智库建立长期合作协议,如国家知识产权局依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设立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研究基地。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智库中代表性的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教学与研究中心、同济大学知识产权学院、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知识产权战略研究院以及武汉大学知识产权高级研究中心等[10]。

  三是民间知识产权智库。民间知识产权智库此前在我国并不多见,但近几年已经有所发展。民间知识产权智库中比较有影响的有深圳国新南方知识产权研究院、北京务实知识产权发展中心等。

  (二)我国知识产权智库的影响力分析

  选取中国期刊网(CNKI)2005年至2014年收录在核心期刊上知识产权文献为研究对象进行数据分析,共获取5220个结果。

  首先,以作者单位进行分类,按发表论文数量进行排名,前10位的有:国家知识产权局161篇;华中科技大学135篇;武汉大学112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107篇;北京大学83篇;中国人民大学82篇;西南政法大学72篇;中国政法大学69篇;浙江大学63篇;西安交通大学62篇;江苏大学62篇;清华大学62篇;

  其次,再对这前12个单位按引用次数进行排名:华中科技大学1229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1156次;北京大学1012次;武汉大学948次;清华大学733次;中国政法大学725次;中国人民大学696次;西安交通大学604次;西南政法大学582次;浙江大学455次;江苏大学240次;国家知识产权局227次。

  最后,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2005年至2014年核心期刊知识产权论文中,高等院校占96%,并且在发表论文50篇以上16家机构中,15家属于高等院校,且仅有国家知识产权局这一官方机构,这15家机构共发表论文1119篇,占总数的87.4%,高校研究人员在知识产权研究中占有绝对数量优势,官方和民间知识产权研究人员较少。从近十年发表论文篇数上看,国家知识产权局位列首位,数量远多于许多高校,高校中数量排在前列的是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引用次数排名中,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北京大学排在前列,且引用次数达到1000次以上,相较而言,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引用次数较少。

  综上所述,近10年知识产权研究中,国家知识产权局虽扮演着政府机关行政角色,但也在知识产权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各大高校仍然是知识产权研究主力军,其中综合影响力较大的是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以若干高校和国家知识产权局为依托,基本形成了稳定的知识产权智库群体。

                

  四、对中国知识产权智库建设的启示

  根据我国知识产权智库建设的实证情况,建议如下。

  (一)加强多元化智库间合作,提升知识产权智库建设水平

  一是加强知识产权不同领域、不同类型间的智库多元化合作。国家智库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汇集各领域、各行业的思想智慧,进而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中国知识产权智库的建设,应该着眼于不同领域、不同类型间的智库多元化合作,实现政产学研一体化的运用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创新发展。

  二是充分发挥知识产权领域不同类型智库的各自优势。多元化智库间的合作发展,是立足于各自优势发展的基础之上,进而实现相互间的优势互补和快速发展。官方知识产权智库主要着眼于知识产权实践的制定与实施;高校知识产权智库主要侧重于知识产权理论的研究与论证;民间知识产权智库则主要倾向于知识产权社会层面的环境营造,以及企业间的知识产权的运用与保护。

  三是提升知识产权智库建设水平。具有中国特色新型知识产权智库的建设,离不开对智库建设水平的追求与提升。我国知识产权智库的高水平建设,应该是战略制定的高水平、政策实施的高水平和人才培养的高水平,以及环境塑造的高水平。对此,政府、社会、企业等主体可以加大对知识产权智库建设的资金投入,大力培养复合型、高水平的知识产权人才,不断营造更适于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外在环境和内在机制。

  (二)提升高校和民间知识产权智库的影响力

  我国知识产权智库的建设,离不开高校和民间智库的活跃与发展,也需要民间和高校知识产权智库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是高校和民间智库要加强自有信息发布平台的建设,提升自身影响力。首先,从传统媒介出发。打造蓝皮书、年度报告期刊、年鉴等系列,营造自己的品牌智库。其次,从互联网入手。建立智库网页,进行线上操作。还有,可以成立知识产权信息数据库,用户可以在此平台付费或者免费对研究结果进行检索。

  二是高校和民间智库要提高对知识产权公共政策的影响力。高校和民间智库应加强与政府间的联系,拓宽信息来源渠道,并提高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力。智库主要是为国家政策建言,政府信息是其进行研究的一项首要资料,政府也是智库献策的直接渠道,信息和渠道的有效把握能够很好地提高对政策的影响力。所以必须加强与政府之间的联系,保持与政府的良好合作,包括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版权局、商标局等知识产权主管部门的合作,为我国知识产权社会决策和实施层面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发展助一臂之力。

  (三)扩大国内交流范围、打造国际化知识产权交流平台

  知识产权智库的建设,不是国内某一领域、行业的单一化发展,而是众领域、多行业的综合性发展,更是立足于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化发展。

  一要加强国内知识产权智库的协同合作。首先,不再“独唱”,而是“合唱”,努力发出共同的声音,提高知识产权智库的能见度,打破经济学界智库的话语垄断。其次,建立知识产权智库信息共享平台。在全国范围内同类型知识产权智库内建立信息共享平台,设立共享机制,减少研究资源的重复投入,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同时也确保各知识产权智库能够了解到最新的研究状况,保持研究的新颖性。还有,倡导智库人才背景多元化。知识产权作为科技发展与法律变革的产物,是一门涉及法学、管理学和技术科学的综合性学科。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需要复合型、多元化的人才储备。因此,我国知识产权智库的建设需要汇集多领域的优秀人才,共同为知识产权的科学化、合理化决策提供正确的智力支持。

  二要加强知识产权智库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知识产权的国际化发展,已成为当前知识产权的发展趋势。国际知识产权的发展也应是国内知识产权智库建设所需要关注的重点。为了及时了解国外知识产权的动态,以及学习借鉴国外知识产权智库的有益经验,必须要不断加强与国外知识产权智库的交流与合作,进而积极建设与营造具有国际知识产权交流与合作的长效机制和优势平台,以此来推动我国知识产权智库建设的国际化发展。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 付丽霞、詹映供稿)

  [1] 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项目组:《中国智库影响力的实证研究和政策建议》,载《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

  [2] 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项目组:《中国智库影响力的实证研究和政策建议》,载《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

  [3] 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项目组:《中国智库影响力的实证研究和政策建议》,载《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

  [4] 徐晓虎、陈圻:《中国智库的基本问题研究》,载《学术论坛》2012年第11期。

  [5] 李玲娟:《美国智库的研究及对中国民间智库的启示》,载《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6] 林逢春、陈卓武:《透视美国智库》,载《社会观察》2006年第8期。

  [7] 樊鹏:《公共投资主导的德国智库》,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第275期。

  [8] 李文良:《 欧盟区智库发展特点及启示》,载《人民论坛》2013年第36期。

  [9] 国家版权局网:http://www.ncac.gov.cn/chinacopyright/contents/535/20647.html,2015年1月6日访问。

  [10]周凤华、朱雪忠:《2000 - 2004年中国知识产权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载《科研管理》2006年第7期。

  (本文仅代表研究基地专家观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6号 邮编:100088 电话:010-82803888-6002 邮箱:nipso@cip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5001074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