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能源,自主创新结硕果
发布时间:2016/5/27 11:17:26来源:中国知识产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网分享到

  --访第十七届中国专利金奖项目发明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团队

  近年来,在上海等城市的道路上,比亚迪混合动力车的身影时常出现。在司机享受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快捷、省油、绿色等便利的背后,是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比亚迪)研发团队付出的辛勤汗水。

  在比亚迪知识产权及法务处赵杰看来,“一种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采用该系统的汽车”(专利号:ZL200810185950.0)专利获得中国专利金奖,是对比亚迪的一种肯定,更坚定了公司走自主创新之路的决心。赵杰表示,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研发团队取得的成功,与比亚迪对于自主创新的重视密不可分。“比亚迪将技术视为核心竞争力的源头,始终坚持‘技术为王,创新为本’的发展理念,为团队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的团队从上到下,全身心付出,终于在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问题上取得了突破。”

  自主创新解决动力难题

  “当前普遍使用的燃油发动机汽车存在种种弊病。”比亚迪研发团队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常情况下,一辆普通轿车能够运用的动力潜能不足40%,随着近年来环保呼声的高涨,电动汽车逐渐受到人们追捧。然而,目前电池的技术问题却阻碍了电动汽车的发展。

  面对这一难题,比亚迪的研发团队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我们开发了一种混合动力系统的汽车,既能发挥发动机持续工作时间长、动力性好的优点,又能发挥电动机无污染、低噪声的长处,二者取长补短、‘并肩战斗’,既节约能源,还保护环境。”

  确定了技术突破的方向,比亚迪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研发团队便投入到紧张的研发中。然而,创新技术的研发工作谈何容易?在取得技术突破的背后,是研发团队夜以继日的辛苦劳作。“困惑、迷茫,加班、熬夜,失败、重来,冲刺、突破,其中的艰辛很难用语言描述。然而,对于新技术的执着和渴望以及那股‘不信邪’的冲劲,推动着我们不断前进。”研发团队的成员告诉记者。

  在以往的普通油电混合动力系统中,汽油仍占据主导地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降低油耗、低碳减排的问题。而比亚迪的混合动力系统采用“双模”方式,在纯电力驱动系统的基础上添加燃油发动机,以期达到对能量最大效率的利用。“这既保证了发动机在最佳效率区间内工作,提升了燃油的经济性,还实现了全车速范围的纯电动驱动。”研发团队的成员告诉记者。

  除了节能、环保外,比亚迪团队研发的这套驱动系统可以实现大扭矩、大功率、长里程的纯电动驱动,并为用户提供纯电动驱动和混合动力驱动两种模式。在纯电动模式下,行驶里程可达到60公里至100公里,既可以满足用户日常的短程电动行驶需求,又具备长距离行驶能力。

  知识产权引领创新前行

  “对于一个企业,特别是技术依赖型企业来说,知识产权代表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运用专利制度,保护技术创新成果显得尤为重要。”赵杰告诉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

  在混合动力汽车领域,一方面,比亚迪提前做好专利预警。在项目开始前,利用《比亚迪专利数据库》平台对混合动力汽车技术进行专利信息检索和专利数据分析,明确混合动力汽车产业技术现状。“这有助于我们了解潜在竞争对手的专利布局,通过定期、不定期地分析市场同类产品,确保专利未被侵权,保证专利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赵杰说。

  另一方面,比亚迪及时进行专利布局,完成国外申请和系列专利申请。为更好地对核心专利进行保护,比亚迪以“一种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采用该系统的汽车”为基础,与其他专利构成核心专利组,同时对整车、驱动系统、电机以及电控等方面进行专利布局,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式的保护体系。此外,比亚迪还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等途径提交了国际专利申请。这些措施都体现出比亚迪对于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视。

  赵杰告诉记者,比亚迪采取“持续积累、灵活运用、合理布局、有效防御”等方式,推动了知识产权战略有效实施。目前,比亚迪已成功推行“专利倍增计划”及“质量提升计划”,对重点技术、项目合理布局,确定阶段性目标,并将工作重点转向组织知识产权运营和保护工作。“知识产权引领公司不断创新。可以说,知识产权工作将公司的创新能力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赵杰说。  (孙 迪  孙易恒)

  

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6号 邮编:100088 电话:010-82803888-6002 邮箱:nipso@cip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5001074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