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号”:开启人类保密通信新纪元
发布时间:2016/8/23 9:56:21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网分享到

  中国创新,再展风采!8月16日1时4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中国科学院领衔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通信科学实验卫星(下称量子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伴随着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墨子号”升空,人类将首次完成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开启了保密通信新纪元。

  “这不仅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自主创新又迈出重要一步,而且是知识产权支撑经济、科技发展的又一重要成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孙国瑞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知识产权引领

  “世界领先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专利等知识产权运用的体现。”量子卫星核心发明专利“基于激光相位波动的超高速量子随机数发生器和发生方法”发明人之一、量子通信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表示,围绕量子通信技术,他们已经陆续提交了近百件发明专利申请。量子卫星搭载自主知识产权的量子密钥通信机、量子纠缠发射机、量子纠缠源、量子试验控制与处理机等关键设备,可与地面上相距千公里量级的两处地面站同时建立量子通信链路。

  至于量子通信的作用,潘建伟表示,量子通信是至今为止尚无法破译的保密通信技术。凭借自主研发的这些专利,量子通信保证了信息的不可窃听和不可破解,确保身份认证、传输加密以及数字签名的安全,可从根本上解决国家和个人的信息安全问题。推广量子通信应用,将极大提高信息传输的私密性和安全性。将来建好“量子互联网”后,人们不用再担心信息泄露,因为量子通信从技术手段上避免了相关的信息泄露、恶意欺诈行为。将来可以根据需要,在手机中植入量子加密芯片,用来自动接收并存储密钥。如果在家里将手机和量子密钥分发机连接,就能够轻松实现保密通信。

  记者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官方网站上检索到,目前已授权的“量子通信”相关专利有320余件,绝大多数为发明专利,主要申请人为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科研单位,少量由企业提交。中国科学院提交的“一种具备实时偏振补偿的自由空间量子通信装置及方法”“一种克服大气湍流的空间激光束光纤耦合效率优化方法”等发明专利所涉及的技术都已运用于此次量子通信卫星的科学实验设备之中。据介绍,量子卫星2011年在中国科学院正式立项,历时5年自主研制成功。

  其目标是建设以1颗量子卫星、4个量子通信地面站和1个空间量子隐形传态实验站为核心的空间量子通信科学实验系统。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将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构建一个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

  自主创新作帆

  “如果说1970年4月我国发射自主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扬眉吐气,这次成功发射‘墨子号’更多的是有了领先世界的民族自豪感。”孙国瑞认为,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自主创新能力迅速提升,发明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位居世界第一,在许多领域追赶甚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量子卫星就是其中之一。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在许多领域通过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前行,而原始创新、重大创新也日渐增多,知识产权数量、质量逐年提升,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提供了有力保障。在航空航天方面,在自主知识产权的支撑下,载人航天举世瞩目,“嫦娥”探月取得成功,“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初步建成,“歼15”舰载战机亮相航母,“运20”大型军用运输机投入使用。在高铁方面,2014年1月17日,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CIT500型高铁试验时速达到605公里,创造了世界轨道交通最高试验速度;2016年7月15日,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两辆中国标准动车组,以420公里时速完成交会试验,刷新了世界纪录。在手机通信领域,华为公司、中兴通讯各自凭借拥有的国内外5万件以上的专利纵横国际市场,写下中国品牌的奇迹。同时,在核电、深海探测、反物质研究等先进科研领域,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进展日益增多。

  “目前,中国的经济总量、国际贸易总量、年研发经费投入等指标都已进入世界前列,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的重视,也为科技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孙国瑞表示,“可以预见,在‘十三五’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方针引领下,中国自主创新必将迎来一个新高潮,在世界科技创新史上写下辉煌的新篇章。”(本报记者  赵建国)

  

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6号 邮编:100088 电话:010-82803888-6002 邮箱:nipso@cip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5001074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