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富国利器 开启创新纪元
发布时间:2017/5/10 10:32:08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网分享到

  --访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岩体力学专家何满潮

  “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那么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纪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就显得尤为重要。”61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岩体力学专家何满潮日前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创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知识产权的社会氛围,对于矿业这个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是煤炭能源大国,目前中国新能源尚未成为能源支柱,而油气大半需要进口,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支柱能源依旧是煤。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这似乎已经是一个落后的行业,中国的煤矿也确实经历了大面积亏损,然而我坚信通过创新是可以改变这一切的,通过矿业技术变革,我们能够掌握核心技术,通过知识产权的转化运用为这个行业带来科技之春。”何满潮说。

  创新采矿技术体系

  “现代采煤技术体系虽然在我国取得重要进展,但该技术原始专利基本被西方国家控制。”何满潮向记者介绍,为了保障安全,现代采煤技术体系普遍采用“121工法”(1个工作面、2条巷道、1个煤柱)。我国现行的规定,允许采区15%至25%的资源浪费。据此核算,我国年产近40亿吨煤的同时,资源浪费量约10亿吨,折合5000多亿元。巷道掘进的任务同样艰巨,我国每年要掘进采煤巷道1.3万公里,相当于地球直径的长度。而且掘进过程中事故频发,91.25%的煤矿事故就发生在顺槽掘进巷道上。

  十几年前,河南省灵宝市的一座矿山因山体滑坡即将被迫停采,1000多名工人面临失业。何满潮将力学与地质科学相结合,研究出了新的采矿方法,不仅不影响日常开采,还能把要滑的坡“采”稳定了。如今,该矿仍在安全生产,再也没有形成新滑坡。这样的难题,何满潮攻克了一个又一个。他直言,“煤矿开采是一项高危工作,每年都有上千人的伤亡。我在50岁之前,每年的大半时间都在全国各地的矿山,经常下到1000米深的井下,对于这个行业工人的艰苦与危险我深有体会。这也成为我们工作的原动力之一。”

  30多年来,何满潮在矿山岩体大变形灾害控制理论和技术研究方面不断探索,提出了“缓变性”和“突变型”大变形灾害的概念及分类,研发了多套大变形灾害机理实验系统,成为我国矿山工程岩体力学专家。他突破常规采煤方法,创新性提出了“110-N00工法”,通过该工法的应用,实现了无顺槽巷道掘进、提高了资源采区回收率、保证了采掘正常接替、降低了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几率、降低了煤炭开采成本,被誉为煤矿长壁开采的第三次技术革命。

  严格知识产权保护

  在何满潮看来,创新是科研人员的使命,没有创新,科研寸步难行。而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再有价值的创新成果也无法最终落地。为了将矿业领域的创新成果真正保护好运营好,3月26日,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17家科研院所和装备制造企业共建中国矿业知识产权联盟,打造我国矿业领域权威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平台。作为联盟理事长,何满潮对联盟的任务和愿景有着清晰的认识。

  “当前采矿先进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还存在许多问题,如现行知识产权制度对侵权行为的震慑力不足、专利权人可采用法律救济措施有限、专利权人维权周期长且成本高、创新者缺乏实施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何满潮建议,在矿业技术领域由上级主管部门和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共同构建一站式矿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形成个人诚信、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执法维权和司法保护为一体的知识产权大保护体系。“我们将团结国内矿业领域科研机构与企业,减少国内矿业领域知识产权纠纷,促进成员单位建立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逐步营造矿业领域尊重知识产权的良性秩序。”

  在促进知识产权转化方面,该联盟也积极探索新的运营模式。“在这个联盟下,我们建立了首个采矿先进技术的专利池,并向已签署协议的实施单位颁发了授权许可。”何满潮表示,将在联盟成员之间搭建知识产权公共信息平台,形成矿业领域知识产权流动与运营渠道,提升矿业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在关键领域实现技术突破,为联盟成员知识产权战略运用以及海外知识产权布局等相关事宜提供信息分析服务与知识产权预警分析,激励高校院所、金融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创业群体等开展矿业专利协同运用。

  “未来50年内,煤炭仍将占据我国支柱能源的地位。煤炭资源开采关系着我们国家的经济命脉和能源安全。”何满潮说,“对煤炭行业而言,中国矿业知识产权联盟的成立是一个新的开始。只有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快煤炭行业一流采矿技术的成果转化,才能提高我们国家煤炭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弯道超车,建设采矿强国。”(本报记者  王 宇)

  

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6号 邮编:100088 电话:010-82803888-6002 邮箱:nipso@cip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5001074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