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精微绣:方寸之间 尽显乾坤
发布时间:2017/10/12 10:52:01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网分享到

  无锡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古城,老街石板,拱桥如虹。烟雨朦胧的小巷,穿城而过的京杭大运河,无不向人们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厚重历史。在位于运河河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作室里,锡绣大师赵红育此刻正带领着6位年轻的绣师,将一根根刺绣用的细丝线劈成1/70、1/80,并绣在画稿上,花鸟鱼虫、飞禽走兽、戏曲人物、历史故事在他们手中重获新生,千年的锡绣文明得以演绎和传承。

  “不唯国人知之,薄海内外,靡不知之焉。”这项古老的锡绣工艺的历史可以追溯至2000年前。而锡绣工艺的繁盛在明清时期,那时的无锡,家家有绣棚,户户善刺绣。在一代代的历史传承与创新中,锡绣工艺不仅发展出了单面绣、马鬃绣、堆纱绣等10余种绣法,还造就了独特微小的无锡精微绣。“重在微小,难在精致。”赵红育介绍说,“一个优秀的绣师要掌握刺绣技能,更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为。”多年的坚守,让她成为技艺精湛的刺绣大师。2009年,赵红育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无锡精微绣”的代表性传承人,用一生续写锡绣的非遗故事。

  1973年,年仅15岁的赵红育初中毕业,进入中华绣品厂学校学习刺绣。因为天分高、悟性好,她很快便掌握了高难度的锡绣工艺,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后来,赵红育调入无锡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刺绣研究和创作。

  仅有火柴盒大小的老寿星衣袍上绣了100多个寿字,这幅让人惊奇的《寿星图》正是赵红育创作的第一幅精微绣作品。同时,还有被国家作为珍品收藏的《丝绸之路》、获世界吉尼斯之最的发绣长卷《古运河梁溪风情园》……

  “要传承,也要大力创新。”赵红育说,“传统的锡绣工艺是单面绣,从正面看整整齐齐、精致华丽,反面看却密密麻麻,线头凌乱。”在研究所工作期间,赵红育和同事们努力实践,创新针法,最终从古籍中寻得创作灵感,创新出双面精微绣的技法,让锡绣从正反两面看同样精美。

  近年来,无锡精微绣和许多民间传统工艺一样,日渐衰微,后继乏人。“一幅好的精微绣作品需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精品则要多则数年。”赵红育坦言,曾经工作的工厂连工资也发不出,难以维持生计时,也想过放弃。“庆幸自己坚持下来了,要努力让更多人了解锡绣,让无锡精微绣一代代流传下去。”瞄准这个目标,赵红育坚守着,招收学徒、梯队培养传承人,走进学校、示范、讲解锡绣知识,与手表厂商跨界合作、让锡绣走向世界舞台。赵红育向记者表达了心愿:“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学习无锡精微绣,用心将这门工艺传承下去。”

  采访感言

  以针代笔,以线代墨,在方寸之间绣画着蝇头小楷、寸马豆人……40余年的坚守,让赵红育从一位普通的女工成长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用一生坚守着锡绣工艺,用心传承和发展着锡绣精品,让人在方寸之间感受锡绣的独特魅力。(实习记者 韩 瑞)

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6号 邮编:100088 电话:010-82803888-6002 邮箱:nipso@cip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5001074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