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世遗”品牌昙花一现
发布时间:2018/7/13 9:45:57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网分享到

  7月2日,在中东国家巴林举行的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并同意,中国贵州省梵净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称《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增至53处,世界自然遗产增至13处,位列世界第一。

  梵净山满足世界自然遗产生物多样性标准和完整性要求,展现和保存了中亚热带孤岛山岳生态系统和显著的生物多样性--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自然遗产评估机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如此评价梵净山。梵净山是武陵山脉的主峰,海拔2493米,位于贵州省铜仁市境内,景区内有2000余种植物、31种国家保护植物、801种动物、19种国家保护动物,森林覆盖率达95%,有“地球绿洲”“动植物基因库”的美誉。2009年起,梵净山由武汉三特索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开发运营。近年来,随着运营方对景区旅游品牌的大力推广,梵净山已经获得了一定名气以及较好的经济收益。

  笔者认为,入选《名录》,梵净山将获得更多品牌宣传助力,有效推动运营方将其旅游品牌做大做强。数据显示,2017年度,梵净山景区全年接待游客达83.15万人次,实现1.82亿元营收,净利润达7149万元。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对该景区来说,或许是一次崭新的发展机遇,借助“申遗”成功的东风,梵净山或许可以更好开发区内的自然资源,打响中国旅游品牌。“世界自然遗产”的名号将为梵净山景区带来巨大品牌效应,梵净山的知名度将大大提升。

  在为梵净山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叫好的同时,一些“世界自然遗产”的“前车之鉴”,同样值得警惕。与梵净山一样有着“世界自然遗产”身份的平遥古城,其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城墙曾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接连坍塌;被视为“中华瑰宝”的敦煌莫高窟壁画,也曾因旅游人数倍增,加速了壁画氧化。因盲目开发,忽视品牌长远发展,这些曾经灿烂无比的“世界自然遗产”蒙上了尘灰。

  入选《名录》的自然景色,是中华文明的代表,是中国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宝贵遗产的“窗口”。我们应当看到,无论是人文古迹,还是风景名胜,唯有真正从长远着眼旅游品牌建设,以可持续的方式开发“世界自然遗产”品牌,平衡好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的关系,才能在世界上长久地留存下去。(云山)

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6号 邮编:100088 电话:010-82803888-6002 邮箱:nipso@cip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5001074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