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主知识产权造世界最好的桥
发布时间:2019/4/1 15:23:56来源:光明日报分享到

  用自主知识产权造世界最好的桥

  ——记著名桥梁专家、江苏交通控股公司长大桥总工程师吉林

  滔滔江面之上,长长的银灰色主缆穿过3座桥塔,画出优美的W形弧线,每一座桥塔的顶部,“泰州大桥”四个红色大字雄浑有力。这是世界首座千米级多塔连跨悬索桥——泰州长江公路大桥。

  站在这座连接江苏南北的桥梁之上,望着川流不息的行人和车辆,总工程师吉林感慨不已。

  作为江苏交通控股公司长大桥总工程师、泰州长江公路大桥项目总工程师,吉林先后参与了江阴大桥、润扬大桥等多座长江公路大桥建设,大半辈子都在与桥打交道。他创造了3项世界之最,攻克了两道困扰世界造桥界的难题,实现了中国造桥技术水平从集成创新到自主创新的历史性转变。

  他说:“中国人就要造世界上最好的桥!”话语之间,流露着一代中国桥梁人的自信。

  用走钢丝的态度造桥

  泰州长江公路大桥工程全长62.088公里。从设计到技术,该工程均达到了世界之最,其难度可想而知。回忆起造桥的艰辛历程,吉林用四个字形容:提心吊胆。

  起初,关于泰州大桥的建设共有三种技术方案,一跨到底和斜拉桥这两种方案,虽然技术颇为成熟,但是造价高,甚至对当地的水文环境和通航安全带来影响。三塔两跨悬索桥的方案,单一跨度要达到1080米,技术难度极大,此前世界最大跨径的三塔悬索桥在日本,跨径仅为176米。是敢为人先还是图个稳妥安全?“造桥,就是把脑袋系在裤腰带上。”面对难题,吉林选择了接受挑战。

  由于该方案是国内首创,没有经验,每一个技术的攻关都经历了无数次试验、创新和验证。其间,吉林带领团队边勘察边设计,边设计边施工。“5年,1826天,每天像走钢丝一样,不敢出一丝差错。”吉林说。

  功夫不负苦心人。终于,他和团队攻克了大跨径、多塔连跨悬索桥建设核心技术,创造性地提出千米级设计新思想,在设计与计算理论、施工及装备等方面取得重大创新和突破,并一举获得世界桥梁界的最高奖项——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卓越结构工程大奖,仅创新结构一项就节约工程投资1.53亿元。

  中国人就是要造出世界上最好的桥

  1987年,吉林从同济大学结构工程专业硕士毕业。1994年,32岁的他便参与到江阴长江大桥的建设中。江阴长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跨径超过千米的特大型悬索桥,在当时已建桥梁中居中国第一、世界第四。当大桥落成时,作为建设功臣的吉林却并不甘心,“江阴长江大桥水面以上部分,大多都是英国人总承包”,他暗下决心:我们要用中国人自己的技术造世界上最好的桥。

  2000年,润扬长江大桥开工建设,这是首次由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施工的悬索大桥。为了能在软土覆盖层很厚的地质情况下修建悬索桥,包括吉林在内的中国专家们提出,把锚锭固定在地下岩石上。对此,美国专家嘲笑道:“中国人的设计是小孩玩耍。”然而,吉林带领团队最终创造了我国大型超深基础施工的新纪录。国际桥梁协会主席伊藤学惊叹:“像如此规模的地下基础施工,在日本光开挖至少就要5年,而你们才用了不到6个月。”2008年,由吉林牵头的《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建设关键技术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如果说建设江阴大桥是跟随,润扬大桥是学着自己走路,那么建设泰州长江大桥就是引领。”回顾自己参与建设的三座跨江大桥,吉林说,泰州长江大桥从设计到施工,大桥建设的所有环节全部由国人自主完成,在建造过程中创造了跨度、钢塔、沉井三项世界之最。

  用自主知识产权造世界最好的桥,18年的时间,吉林得偿所愿。

  一辈子建桥 一生守桥

  泰州长江大桥的使用寿命是100年,日本要求大桥的使用寿命要达到200年,这让吉林很受触动。“我们的造桥水平已经被国际公认,但我们能否养护好桥,国际上也有疑问。”吉林意识到,和造桥相比,大桥的建后管护同样重要,而长大桥的维护管理在国内却是空白的。于是,在完成泰州长江大桥的建设之后,吉林主动提出要留下来守桥。就这样,吉林从跨江桥梁的建设者默默转型为路桥公司的营运管理者。

  建桥有丰碑,养护却寂寞,但吉林却总是满怀热情。出于对大桥深沉的情感,他潜心特大跨径桥梁建设和养护管理领域的研究,先后获得发明专利11项,牵头或参与省级标准编制7项,发表论文20多篇,编著书稿3本,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11项,为中国桥梁科技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

  吉林编制的《泰州大桥未来10年科学养护管理规划方案》,系统完成了《长大桥运营安全风险防控与示范》项目,以及多项事关路桥安全的研究课题,填补了该领域运营安全风险管理的空白,被业内誉为江苏桥梁的“活字典”。

  吉林从没有节假日,工作起来更是不分白天黑夜。每年春节,他都主动和工作人员一起留守,走遍大桥的角角落落;每遇险情,他都和养护工人们一起冲在第一线。在这位大桥工匠的心中,桥永远排在第一位。

  一辈子建桥,一生守桥。吉林将毕生心血倾注于桥梁,在长江天堑上编织了一道道彩虹。(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周绍懿)  

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6号 邮编:100088 电话:010-82803888-6002 邮箱:nipso@cip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5001074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