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战略之管理篇:人才培养乃战略高地
发布时间:2010/6/4 17:56:20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分享到

      未来世界的竞争,主要是知识产权的竞争;未来世界的知识产权竞争,主要在于知识产权人才的竞争。据统计,在发达国家的企业,从事知识产权工作的员工占本企业职工总数的千分之六。按照国际惯例,企业应按技术人员4%的比例配备知识产权人员。我国目前有200多万技术人员,而知识产权从业人员估计只有1万人左右。近年来,知识产权人才匮乏已成为我国知识产权发展的瓶颈。
      2008年出台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下称《纲要》)已经将“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七大战略措施之一,强调建设若干国家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基地。加快建设高水平的知识产权师资队伍。设立知识产权二级学科,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设立知识产权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大规模培养各级各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重点培养企业急需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中介服务人才等。
      《纲要》颁布两年来,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已经有18所大学建立了知识产权学院(系)、50多所大学设置有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数以百计的高等院校在本科生和研究生层面开设了知识产权类课程。
      此外,国家知识产权局实施的2007年至2010年“百千万知识产权人才工程”实施方案,计划培养百名高层次人才、千名知识产权专门人才、万名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在社会上产生影响,成为国家知识产权人才战略的主要体现。

同济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陶鑫良
      决定国家或者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的根本往往不在于专利之多,而在于专利之强,在于核心专利技术的具体掌握和有效运作。而在这个问题上,大规模培养各级各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已成当务之急。
      高校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和集聚人才的战略高地,应充分发挥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势,推进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发展,培养各类知识产权人才。
      基于人才与知识经济的密切关系,为了抢占未来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制高点,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高校知识产权学科建设的领导,成立工作推动组,统筹规划全国高校知识产权学科建设,制定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促进知识产权学科快速发展。另外,我国当前应充分重视、大力发展在职知识产权人才应急培养,积极整合高等院校资源和发挥高等院校作用,优先制定与推进在职人员的“知识产权”专业硕士培养计划,同时在知识产权学科分类、招生类型等方面加以调整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与知识产权工作的同步发展,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我国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

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高富平
      《纲要》在“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战略措施中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勾画了蓝图,为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提供了政策环境。但是,目前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面临不少问题。首先是教育体制问题。在我国,正式的学历教育要纳入到既有学科和专业体系,而知识产权人才的复合性决定了它难以归类。业界长期流行一种说法,知识产权人才需要通法学、懂管理,有理工知识和外语能力,而这些都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和专业。显然任何层次的学历教育都不可能完全容纳这些分属不同学科的知识。因此,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多样性、复合的方式就成为必然,而现行的教育体制恰恰是无法容纳多样性的。其次是知识产权专业的定位问题。知识产权具有渗透性,遍及各行业和领域,而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特指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用、管理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的专业人士,而不包括知识产权的创造者(如作家、发明家等)本身。许多管理者、技术人员甚至所有公民需要了解甚至运用知识产权,但并不等于都成为知识产权人才。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不能被泛化,知识产权专业知识结构也不无限扩大,而应当有它的主线,要么走法学中强化知识产权路线,要么走管理学中复合法学基础的路线。如何把握知识产权教育内在规律,对接社会需求,定位知识产权专业,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亟待形成共识。
      此外,知识产权非学历教育也很火爆,各种知识产权研讨会、专业培训班在新世纪到来后逐渐增加。尤其是《纲要》实施后,知识产权人才培训显然比过去密集和火爆。在这方面,许多行业协会,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近两年举办了大量的知识产权专题研讨会、专题培训班等。
      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最为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国家之一,而且也是最重视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国家之一,各类知识产权专业的申办和知识产权学院的成立即是明证。毫无疑问,在这样的大规模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背景下,中国的知识产权人才短缺的状况将得到一定缓解,我国知识产权从业者和相关人员的知识产权知识和能力将得到明显改善。
(中国知识产权报)

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6号 邮编:100088 电话:010-82803888-6002 邮箱:nipso@cip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5001074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