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倾听两会之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发布时间:2023/3/10 17:23:49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网分享到


  •   聚焦传统文化,共话创新传承。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副主席、京剧表演艺术家孟广禄建议,用好直播这类新平台,培育青年群体的传统文化热情,为文化传承培育有生力量,恰逢其时;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开封书画院院长陈国桢建议,国家对文化资源进行结构重构、创造性转化,组织编纂一部兼具权威性、普及性的中华传统文化大典;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同江市经济合作促进中心副主任刘蕾关注民族文化助力当地企业发展,带动地区发展,从而推动乡村振兴。代表委员一致认为,传统文化需要创新表达,让古老文明对接现实找到正确“打开方式”,才能让传统文化永葆生机,不断焕发出新的魅力。

      共话创新传承

      推动传统文化创新传承一直备受关注。2011年10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长远战略。在党的政策支持下,汉服、非遗等传统文化发展欣欣向荣。

      以汉服为例,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快速上升,具有华夏民族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汉服被历史性地推到了时尚潮流的风口,成为新一轮经济热点。上海汉服版权中心发布的《中国汉服产业发展报告(2022版)》显示,汉服产业链蓬勃发展,相关企业超过3000家,涌现出诸多品牌,已形成产业集聚区。从舞台表演、景点打卡到日常穿搭等,品类丰富的汉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眼前,频频“出圈”。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它既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贾玺增认为,在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的今天,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尊心,增强国人的文化归属与认同感,还有利于将中国古代服饰文明转化为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使其服务于今人。

      不止于汉服,我国非遗传承与保护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近年来,我国非遗保护传承成效显著,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遗产进一步“活起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9万余名,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62名;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42项,数量位列世界第一。

      而对于博物馆来说,让文物活起来,需要不断深入挖掘文物藏品的文化内涵,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博物馆,获得精彩而难忘的文化体验;需要面向公众,创新文化传播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让文物的故事以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走进人们的文化生活。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尝试以文创开发唤醒沉睡中的文物,取得了显著成效。以故宫博物院为例,其文创产品种类突破了1万种,文创产品收入达到15亿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得丰硕成果,进一步彰显了文化自信。

      共探转化利用

      传统文化传播只有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吸引传承人、大众、各类新平台都参与到其中,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喜爱与发扬,才能永葆生命力,实现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正因如此,不少代表委员建议,运用数字技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大党委书记梅兵建议,完善中文字符集,推动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播;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文化委员会主任、民建福建省委会主委吴志明建议加快传统文化艺术品数字化发展,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

      对于上述观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刘卫华表示赞同。他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信息技术非常成熟的当下,采用数字化方式是有效记录、保存和展示非遗的重要手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强调,在适当情况下充分利用信息和传播技术,确保非遗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为此,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与腾讯云联合建设的“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数据平台”上线,首批次共630项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档案数据成功“上云”。这是西北地区首个以数字化方式记录、保存和展示非遗的大数据平台,对于非遗的保存和传承,以及推动相关成果转化利用有着重要意义。华东政法大学教授龙文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如今,非遗数字化呈现越来越普遍,这为非遗传播提供了更广、更贴近人民生活的渠道,能够极大地推动非遗传播和传承。

      事实上,创新文化传承,打造新经典,同样离不开新技术。如今,在影视、演艺等市场,“线上+线下”已成为常态,正在打开新的市场,催生新的生态。2022年6月,北京人艺70周年院庆纪念活动就采用了“线上+线下”的形式,特别是以连续9小时直播和8K录制并在线直播的《茶馆》,将活动推向了高潮。而舞蹈《只此青绿》在借助线上传播的同时,还探索文化产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推出《只此青绿》数字藏品纪念票,以创新技术弘扬民族文化,让优秀的文艺作品借助数字技术“活起来”。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华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焕发勃勃生机,奏响时代强音。(本报记者 侯伟)

    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6号 邮编:100088 电话:010-82803888-6002 邮箱:nipso@cip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5001074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