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数字化保护让非遗“活起来”

  • 发布时间:2023/3/14 17:06:08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网分享到


  •   “师徒传承可以让非遗的‘灵魂’存续于传承人的大脑里,但由于缺少数据资源,使得非遗保存、传承和传播受到很大局限。”围绕在数字化时代如何更好地做好非遗传承,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图书馆研究馆员刘忠斌提交了一份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影响力的建议。

      中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和传播,既有利于非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又有利于提升历史文化名城的影响力;不仅关系到民族文化血脉根系,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前,非遗传承更多的是师徒之间的口口相传,在互联网时代,加快数字化发展进程,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传播的内在需求,也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趋势。”刘忠斌说,用心、用情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其丰富内涵,非遗方能绽放出更加迷人的时代光彩。

      “非遗传承要有大数据思维。”刘忠斌说,在数字化时代,我国应加强非遗数字化的研究,促进非遗数字化的应用,这是非遗发展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务。他针对非遗数字化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我国应加快建立非遗数据的标准化体系,从完善基础数据的采集开始,逐步建立起非遗的数据资源库,以非遗数据的标准化促进非遗成果的专业化和规范化,使非遗的保存、传承和传播尽快驶上快车道。”

      建设非遗智库可以为非遗传承发挥重要作用。刘忠斌建议,我国应制定非遗智库建设标准与发展规划,引导高校非遗研究机构及其他类型的非遗研究机构向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转变,最终构建一个从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的非遗智库体系。此外,我国应遴选一批国家级非遗智库,把符合新型智库标准、研究实力强、社会影响力大、资源整合好的非遗智库纳入相关政府部门指导范围之内,支持其做强做大。(本报记者  冯飞)

    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6号 邮编:100088 电话:010-82803888-6002 邮箱:nipso@cip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5001074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