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见证中国知识产权事业飞速成长 “我的这十年”
发布时间:2011/12/9 12:17:35来源:本网分享到

     入世十年,有太多的知识产权故事让我们难忘,有太多的知识产权人物让我们动容,正因为这样一些不同寻常的事儿和不同寻常的人,使我国的知识产权发展被赋予了一种情怀,一种力量。入世十年,本报记者采访了10位工作在知识产权一线的人物,用他们的经历,见证中国知识产权事业的成长——

 

    陶鑫良(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

    心语:知识产权过河卒:教师的一半是律师,学者的一半是行者。


    自上世纪80年代从事高校科技管理,成为我国第一批专利代理人开始,近30年来,我一路行进在知识产权事业的道路上,亲身经历了我国知识产权教育事业发展的春风化雨,感受颇深。

    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萌芽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逐渐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但直至2001年入世之前,全国高校内的知识产权教学机构还只有中国人民大学教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等屈指可数的几家。然而,10年过去,如今全国高校内已有20多个知识产权学院,50多个知识产权教学研究中心,已全面形成了知识产权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以及在职教育的“系统培养链”。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正由单一培养知识产权法律人才,向培养社会迫切需求的知识产权经营管理人才迈进。

    入世十年来,我国知识产权律师队伍的发展成为入世后十年巨变的一个缩影。10年前,全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委会开会的规模只有二三十人,全国涉猎知识产权业务的律师也只能数以百计。10年后,一些重要的会议动辄吸引上百位知识产权律师,而且律师的知识产权业务范围也越来越多地从诉讼案件扩展至非诉讼项目申请,从一般非诉讼服务转向高端国际化服务。

    回顾10年历史征途,轻舟已过万重山。展望未来,精神更应抖擞。

    蒋建科(《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高级记者)

    心语:知识产权报道让我获益匪浅。

    1988年,人们的知识产权意识还不是很强。那时,人们对当时的中国专利局职能还不清楚,有人甚至认为是负责管理“专门利润”的职能局。作为新闻工作者,我深感责任重大,要努力宣传、提高公民的知识产权意识。

    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知识产权报道也驶入快车道,自己在这方面的报道量不断增加,参与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组织的各项重大报道,见证了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快速发展的历程。不仅如此,自己还有幸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派往日本学习知识产权,进一步开阔了视野。

    从事知识产权报道多年,我最大的感受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知识产权功不可没。展望未来,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要依靠知识产权制度。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的专利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百姓的知识产权意识迅速提高。知识产权制度一旦被认识和接受,它必将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发挥无穷的作用。尤其是近几年,我国专利数量和质量的快速提升,以及它所发挥的主要作用,已经让不少人,尤其是沿海地区和大量民营企业体味了专利的力量。一批民间发明人、甚至包括农民等踊跃投入发明创造活动,广大中小学生也有不少发明创造。

    负责知识产权新闻报道这些年,让我获益匪浅。但我始终觉得自己还刚入门,不懂的东西还很多,在今后的工作中,自己还要更加努力学习。

    杨德嘉(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法官)

    心语:知识产权司法审判在不断适应变化。

    1978年出生的我,赶上了入世的大好时机。2001年我国入世,我开始了四年的大学生活,毕业后进入海淀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那时整个知识产权庭还只有6个人,3名法官3名书记员。那时,我的家人对知识产权还很陌生。

    幸运的是,大学毕业工作伊始,我就师从于如今已是知识产权司法审判领域权威专家的宋鱼水、李东涛和马秀荣这3位优秀法官。他们凡事都为当事人着想的敬业精神、对国内外业务的勤奋钻研和深厚的法学功底,给我的成长带来了巨大的帮助。从前辈身上,我懂得了勤勉、执著和严谨的精神对一名知识产权庭法官而言弥足珍贵。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利用自己法律英语专业的优势,借鉴国外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结合我国知识产权审判实际,对庭前调解制度的构建做出了细致勾画,受到了同事和当事人的好评。

    入世十年后的今天,我已拥有了27位同事,民五庭也在今年成为北京市首个获得部分专利民事纠纷案件管辖权的基层法院。海淀法院之前主要审理涉及商标、著作权、商业秘密等类型的案件,如今也受理专利案件。不过,我深知自己还要不断学习、适应,交出一份让人满意的答卷。

    张伯友(北京市知识产权局产业促进处处长)

    心语:在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

    10年,弹指一挥间过。入世这10年,却是我国知识产权事业从小到大且由大转强的非凡10年。作为首都知识产权管理一线的普通一员,“我这十年”也正是沿着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脉络前行的十年。

    2001年,北京市知识产权局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同组织举办了第一个“4·26”世界知识产权日大型宣传活动,我有幸担当了这一大型活动的整体筹划、设计、协调和组织实施等艰巨任务。随后,我们相继组织承办了13个部委共同参加的第一个全国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启动仪式及主场活动、“全国知识产权在行动”北京首站集中报道行动等系列活动。

    2005年,在北京市知识产权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和工作团队一起创新首都专利代理机构管理模式,变被动监管为主动引领,变部门管理为社会服务,加快将知识产权服务融入企业创新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循环之中,创设并推动实施百家知识产权代理机构的专业资源与众多在京企业及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紧密对接的首都知识产权“百千对接工程”。此后,在全国率先集中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专项工作,探索和实践将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落到实处的途径和方法。

    22年前我选择了知识产权这一行,22年后的今天,我仍然选择这一行。

    姜鹏(国家知识产权局材料工程发明审查部专利审查员)

    心语:我和知识产权事业共成长。

    我在专利审查这一基础而又光荣的岗位上工作已近10年,10年里,我深刻感受到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和壮大。

    10年来,我国的专利申请数量不断和专利审查员人数不断增加。专利局组织机构在进行较大范围的调整后,我被分配到了新组建的部门——材料工程发明审查部。最开始,每年审50件案子,而如今,已增加到每年完成基准数量93件。即便审查员数量的增加和工作量逐渐加大,也难以跟上专利申请数量增长的步伐。为了更为高效地审理专利申请,在已建立了专利审查协作北京分中心的情况下,专利局今年在广东和江苏再建分中心,审查员队伍更加强大,审查机构的分布也更为均衡。

    2001年,我国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国际申请量还比较有限,即使是国外的专利申请通过PCT途径在我国进入国家阶段的也不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PCT专利申请量,尤其是我国企业PCT专利申请量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认识到专利的重要性,并开始与专利局建立技术学习和法律交流方面的联系。审查员到企业学习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人员也可以与审查员就专利法相关问题进行交流。

    10年回望,我为自己能与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共成长而自豪。未来10年、20年,我还会全力投入到专利审查工作中,为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继续献力!

    孙磊(飞亚达公司设计总监)

    心语:创新让民族品牌腾飞。

    上世纪90年代,工业设计还是个崭新的行业,而我是较早学习工业设计的一批人,也是飞亚达引入的第一位专业工业设计师。在飞亚达一干就是十多年,在这期间,我一直致力于手表设计的创新工作。

    设计师都知道,在手表上进行创新,难度颇大。我曾经很迷茫,不知道该如何创新。为了标新立异,我和飞亚达的研发团队不断努力,每年都赴国外学习。在国际舞台上,发现国外的很多创新成果让人眼前一亮。与国际品牌相比,我们还存在差距。不过,也正因如此,我们才看到了很多可提升的空间。令人欣慰的是,入世十年后的时间里,民族品牌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

    我们推出具有自己创新特色的产品,走差异化竞争的路线,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也从瑞士得到了很多客户。对于飞亚达而言,以前有很多专利是我个人申请的,有孤军奋战的感觉。但现在飞亚达已经从一个设计师变为一个团体在从事创新,现在很多专利都是团队共同申请。

    飞亚达一方面加强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将特色文化融入设计创新中。唯有如此,包括飞亚达在内的民族品牌才能走上腾飞之路。

    金凡(互联网公司战略官)

    心语:知识产权的明天会更美好!

    2001年,我刚进互联网行业不久。10年过去,我已成为某互联网创业公司的战略官。细数入世十年带来的变化,我认为,是专利让我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是知识产权让整个社会变得更加鼓励创新。

    我从大学时期就梦想着创业,一开始还不错,可没等圆梦,互联网的寒冬就到来,下一步在哪里?经人指点,2004年,我开始对已拥有的技术,提交了专利申请。但那时审批手续相对繁琐,以发明专利而言,申请受理就是1年多,专利审批又是2年多,算下来1件专利诞生要3年的。3年的时间,对创业而言非常重要,带着最初的疑虑,我开始踏上了与专利结缘的道路。

    时间和事实证明,我是对的。2008年至2009年,网游市场群雄纷起,我们手握专利,规模大我们几十倍的海外大公司,只能选择溢价收购。同时,我深刻地感觉到,我国专利审查能力正在逐步提高。对专利申请者而言,发明专利申请从进入实审程序到结案的审查周期已从2001年的53个月大幅下降至2010年的24个月,整体审查速度位居世界前列;实用新型专利由“十一五”初期的9个月缩短至现在的4个月左右;外观设计专利由“十一五”初期的6个月缩短至现在的3个月。

    我坚信中国的投资与创业环境会一天比一天好,知识产权的明天也会更美好!

    余明伟(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合伙人)

    心语:知识产权,让人生更精彩。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深知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必将快速发展,从事知识产权行业前景必将无限光明。所以,当年,我毅然放弃医师的工作,开始了我的知识产权代理职业生涯。

    在随后的知识产权工作过程中,我接触到了一些专利代理机构,深切体会到专利代理工作的重要性。但当时,我国专利代理机构还不多。于是,2003年,我与其他几位合伙人,共同成立了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那时,事务所只有5个人,开展的业务也比较简单。而如今,8年过去了,我们的人员队伍已发展到五六十人,业务也基本涵盖了知识产权全领域。

    从专利代理行业来看,10年来变化特别大。2004年前后,我经常参加一些专利代理方面会议,我发现,那时从事这一行业的还是老同志居多。而如今,这个人群愈加年轻化。他们往往是知名大学的硕士或博士,在专利代理行业工作过五六年,技术业务能力更突出。如今,随着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发明人等对专利代理服务的要求更高,专利代理行业需要更多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才的加入,而专利代理人在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也有更多机会接触疑难、繁复的知识产权业务工作,得到更好的培训与锻炼。

    入世十年,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推动了专利代理行业的发展,也为我个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知识产权,让我的人生更精彩!

    杨帆(发明人)

    心语:退而不休,与专利结下不解情缘。

    时光如梭,我已步入到退休生活。退休那年,恰逢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已近黄昏”的我,竟燃起一股创新激情,从此与专利结了缘。

    我清楚地记得,2002年3月14日,我提交了名为“吊重滑轮组平衡式抽油机”的专利申请。那时,我对专利申请文件格式、权利要求的撰写还很茫然,只写了一份设计说明书,就准备委托一家专利事务所代为申请专利。临行前,我曾一度对自己产生怀疑:“是不是太轻狂吧?”不过,理智告诉我,原理没有错,在反复推敲后,毅然走进了专利事务所。

    此后的日子里,我一边忙碌设计图纸,一边焦急等待消息。恰巧,在样机开工的同一天,我接到了专利授权通知书。“我也有专利了!”当时那种得意劲,我还是头一次体会到。因为看好专利,延长油田无条件为我提供了试验平台,试验结果令人满意,节电率高达50%以上。

    从申请到授权,到试制样机,再到试验成功,在这个过程中,我对专利的认识越来越深,对专利重要性的体会也越来越强烈。在自己的努力下,便有了第二件、第三件专利申请,我撰写专利申请文件的“功力”也不断提高。如今,我发明的节能抽油机已在陕北油田、大港油田示范使用。

    退休这10年,我感受着与专利结缘的乐趣,我无愧地告诉自己: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也参与了!

    李长旭(中联知识产权调查中心董事长)

    心语:打击侵权假冒依然任重道远。

    我在打击侵权假冒领域一干就是10多年,在这期间,我国建立了有关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投入巨大力量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以保护知识产权。但新情况和新问题随时出现,打击侵权假冒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对此,关注知识产权保护的企业,也已经充分意识到。

    同10年前相比,我国的打假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2000年之前,公安机关处理的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并不多,以中联调查中心为例,2000年、2001两年通过公安机关处理的知识产权刑事案件不过才10余件。近些年,公安机关逐渐加大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去年,中联调查中心协助公安机关处理的刑事案件就达到了上百件。

    10年来,国务院与各级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多次开展打击假冒产品与维护知识产权的专项行动,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造假售假的行为。但过去,在投诉反假冒案件时,投诉人员需要向相关执法部门,特别是基层与偏远地区执法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较多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的解释工作。现在,绝大部分执法人员对反假冒工作涉及的法律和程序都非常了解。现在,或许反假冒工作开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障碍,但我相信,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假冒现象终将得到有效遏制。(吴 艳 李 群 崔静思)

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6号 邮编:100088 电话:010-82803888-6002 邮箱:nipso@cip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5001074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