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成为专利诉讼“大肥羊”?
发布时间:2014/9/25 8:51:58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网分享到

  2009年9月创业板的设立为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提供了广阔的融资渠道,极大地促进了中小型企业的快速成长。但近年来,创业板企业遇到的专利诉讼也不断增加,专利诉讼成为创业板公司“成长的烦恼”。

  为什么专利权人,特别是专利运营公司喜欢“找茬”创业板公司呢?从专利运营角度看,创业板公司绝大多数属于“三高五新”企业,所属经济领域的专利技术密集,但不少创业板公司专利储备较少,且质量不高,自身专利防御能力较弱。另外,创业板公司作为上市公司,信息透明,竞争对手或专利运营公司容易找到上市公司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在掌握创业板公司战略意图和产品发展方向之后,很容易在其前进的道路上提前进行专利布局,为创业板公司发展埋下专利隐患。不仅如此,创业板公司大多不敢或不愿意进行专利诉讼,因为担心诉讼对投资者产生较大影响,尤其担心如果败诉,可能极大打击股民的信心,专利权人就此抓住了创业板公司的软肋。

  因此,创业板公司应当提前做好防范,尽量避免成为专利权人眼中的“大肥羊”。如何防范呢?笔者以为,首先,创业板公司应当定期“体检”,全面清查自己的主打产品是否存在或可能存在侵犯他人专利权的情况。一旦发现可能存在专利侵权的情形,对自身产品先行进行规避设计。如果难以绕开他人专利,直接或通过第三方与专利权人尽早商谈购买专利权或获得专利许可。其次,在扎实的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做好专利布局,发展自身专利武器库。专利库中的专利不仅有用于对自家核心产品的保护,同时还应当有针对竞争对手产品发展埋下的专利“地雷”,日后一旦被竞争对手起诉,其可作为反击的手段。最后,创业板公司还可以根据自身财力和产品市场占有情况,加入一些专利联盟组织、反专利流氓组织等,以便在被诉侵权时可以动用更多资源进行反击。

  若不幸被诉专利侵权,创业板公司应当先摸清对方的来历,例如原告是同行业竞争对手还是专利运营公司?其掌握的专利有多少,诉讼目的是仅为了获得经济补偿还是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在搞清这些事实后根据情况采取灵活的应对之策。

  首先应当调查原告起诉所依赖的专利权的法律状态、技术情况以及保护范围的大小,并由专业的法律人员判断自身产品是否明显落入其保护范围。如果初步判断落入其保护范围,则应当进一步判断该专利对自身产品的影响程度以及规避的难易程度,组织或委托专业人员对该专利进行全面检索,并根据检索情况决定是否应当启动专利无效程序。

  如果原告是同行业竞争对手,一时又难以达成和解,则可从自家专利库中寻找或从外部购买相关专利对原告进行反诉,通过反诉促和谈,进而实现交叉许可或降低专利费。如果原告是专门的专利运营公司,由于其本身不生产产品,因此一般无法对其进行反诉。这时可深入挖掘专利运营公司主要的投资方。由于专利运营投入大、专业技术性强、获得收益的周期长,因此专利运营公司背后一般有大的实体企业作为支撑。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围魏救赵”的方式对其后台企业进行反诉,进而为谈判赢得筹码。

  如果创业板公司收到其他公司的专利侵权警告函,但对方一直不真正采取诉讼行动,则可主动向法院提起不侵权确认之诉。

  总之,创业板公司不仅要不断加大创新研发投入,提升技术实力,更要加强专利布局,完善专利保护策略。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推进,中国的专利价值将进一步显现,专利运营日益活跃,企业间专利诉讼将更加频繁,甚至常态化。作为新型成长的创业板公司,不仅应当保护好自身的核心技术不被他人侵犯,同时还应当尊重他人专利权,提前做好防范,以免在被诉专利侵权时陷入被动。(周胜生)

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6号 邮编:100088 电话:010-82803888-6002 邮箱:nipso@cip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5001074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