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机制,为助力人才队伍发展营造好环境
发布时间:2014/11/15 8:35:07来源: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网 分享到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是党的历史上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进行专题研究部署的盛会,十八届四中全会带给人们的是新的希望、新的期待,广大党员干部深受鼓舞,很受教育。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一词诠释了依法治国的内涵,不仅要形成完备良好的法律制度,更重要的是要形成良法与守法的结合,即实现社会治理主体依照法律治理国家的自觉性、能动性和权变性,从而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良好氛围,推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依法治国,是一个国家维持稳定秩序和保持繁荣的基石。中国近年来的飞速发展与国家的繁荣,得益于法治的不断进步。依法治国,不仅意味着规章制度的存在,更意味着任何组织和个人都需要遵循这些规章制度。依法治国,不仅意味着要建立良好的规章制度,更意味着要利用好这些规章制度做好治理工作。这包括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其一为“法”,即建立起完备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其二为“治”,即建立起完善的治理、落实、实施与监督程序。依法治国体现出人们思想理念的转变,体现出持之以恒抓落实的工作作风,体现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毅力,体现出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深入思考与对公民权利主张的维护。

  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人依然是关键因素。因此,在推动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进程中,如何让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法治框架下充分发挥,营造更好的人才成长氛围显得尤为重要。

  法治环境是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在世界范围的人才大战愈演愈烈之际,再好的优惠政策,也不如良好的法治环境。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要突出法治思维和方式,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常言道:制度是最好的伯乐,法治是最好的环境。曾经有一些地方对人才的选拔任用,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领导意志,而不是制度的力量。如果我们将重视人才、选拔人才、使用人才建设成一种制度,就能保证人才成长的公平性,就能调动人才发展的积极性。因此,必须用制度的力量规范各项工作,用法治的力量加以固化。

  法治环境是上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因为法治是吸引人才的最大动力。人才是强国之本,是第一资源。拥有怎样的人才资源,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通过建立良好的法律制度体系,让人才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利于更好地运用战略思维谋划人才工作,用科学制度保障人才工作。吸引人才的环境,并非仅仅依靠优厚的待遇就可以营造,高端人才更看重发展的整体环境。上好的人才环境是法治环境,稳定的实现方式是用法律抓第一资源。要通过人才立法、人才立制,使人才发展工作沿着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前进,才能打造人才发展新优势。

  营造法治环境,需要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和人才的培养。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要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增强广大律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落实到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我们有许多工作需要继续推进,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畅通干部和人才交流渠道;要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业人才和企事业单位等实务型人才队伍建设,构建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要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动知识产权人才体系建设,加大教育力度,做好人才储备。

  营造法治环境,需要充分发挥人才的引领示范作用。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要想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法治文化,就要充分发挥人才的引领示范作用。近年来,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队伍稳步发展,已形成由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咨询委员会、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国家知识产权领军人才、“百千万知识产权人才工程”百名高层次人才培养人选等为主体的高层次人才队伍。通过健全人才选拔使用机制、推动人才引进、促进人才交流等方式,这支人才队伍已经在知识产权领域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在法治建设中的作用,推动知识产权立法和制度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法治环境。

  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需要抓好保障人才成长机制的落实。要充分发挥人才的聪明才智,保障人才优先发展,做好人才激励保障,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做好知识产权人才的激励机制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推动与完善:一是加强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建设,建立健全人才激励保障制度,形成政府、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共同推进的良好局面,充分尊重人才诉求,体现人才价值;二是建立人才评价与发现机制,建立科学的知识产权职业分类体系,探索研究各类知识产权人才能力素质标准,积极推动知识产权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和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人才评价制度。我们工作的目标,是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展示才能的评价发现机制,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氛围。(王 玥)

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6号 邮编:100088 电话:010-82803888-6002 邮箱:nipso@cip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5001074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