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及其对我国知识产权工作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7/8/10 15:47:51来源: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网分享到

  【编者按】 2015年9月30日,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2015-201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报告显示,瑞士连续七年位居榜首,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国家,新加坡和美国分列第二位和第三位,其后依次为德国、荷兰、日本、中国香港、芬兰、瑞典和英国,中国排名第28位,与上年度持平,继续领跑金砖国家,仍是全球主要新兴经济体中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本期信息速递分析了全球竞争力报告的整体情况及指标构成,介绍了中国的总体情况及相对竞争优势和劣势,最后分析比较了2008年以来《全球竞争力报告》中知识产权相关数据,得出知识产权建设、创新能力提升以及国家竞争力之间存在着关联关系,需将知识产权工作置于宏观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背景下综合考量的结论。

  一、《2015-201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衡量指标概述

  世界经济论坛从1979年开始对每个国家的竞争力进行评判,是目前国际上从事竞争力评价最著名的机构之一,它通过对一个国家进行综合因素考评,推出一年一度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从2005年开始,《全球竞争力报告》的竞争力排行榜根据全球竞争力指数(Global Competitiveness Index,GCI)为基础来进行评定。全球竞争力指数GCI将竞争力定义为“决定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的一整套政策、制度和影响因素的集合”。排名计算是根据可公开获得的数据以及世界经济论坛与其合作伙伴机构所涉及国家进行的全面调查为基础的。

  全球竞争力指数以12项主要竞争力因素(pillars of competitiveness)为衡量指标的基础,全面地反映了世界各国的竞争力状况。竞争力指数总分就是这些指标的综合计分结果。这些衡量指标包括法律和行政架构(institutions)、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宏观经济环境(macroeconomic environment)、卫生和基础教育(health and primary education)、高等教育和培训(high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商品市场效率(goods market efficiency)、劳动力市场效率(labor market efficiency)、金融市场发展(financial market development)、技术(technological readiness)、市场规模(market size)、商业环境完备性(business sophistication)和创新(innovation)。这12项指标对应着国家经济的三个发展阶段,其中指标一到指标四是要素驱动经济的关键、指标五到指标十是效率驱动经济的关键,指标十一到指标十二是创新驱动经济的关键,参见图1所示。

                

  二、2015-2016年度全球竞争力的排名情况简介

  (一)我国总体情况概述

  《2015-201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共覆盖了全球140个经济体,其数据来源于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界经济论坛在全球进行的相关调查。附表一显示了前三十位国家排名,排名前十的国家分别是瑞士、新加坡、美国、德国、荷兰、日本、中国香港、芬兰、瑞典、英国。瑞士连续七年保持第一,新加坡今年在世界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中排名第二。总体而言,前几名的排名一直相当稳定,美国依然是第三,日本排名保持在第六位。亚洲经济体竞争力整体向好。新加坡仅次于瑞士位居全球第二,日本、中国香港地区也稳居全球前十强。印度排名上升了16位,至第55名。东盟最大五个国家全部跻身榜单上半部分,排名依次为马来西亚(第18位)、泰国(第32位)、印尼(第37位)、菲律宾(第47位)和越南(第56位)。

                

  中国排在第28位,与上年度持平,继续领跑金砖国家,仍是全球主要新兴市场中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正如GCI所示,中国的经济体量庞大,拥有较好的初等教育水平和高水平的公众健康,在交通和能源基础设施方面投资巨大、并且经济宏观环境相对稳定,这使得中国不仅成为制造大国,并且拥有许多邻国不具备的优势,参见图2所示。

  在与亚洲各国的比较中,中国的相对全球竞争优势体现最好的是市场规模(Market size,指标十)、宏观经济环境(Macroeconomic environment,指标三)和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指标二);体现一般的是创新(Innovation,指标十二)、卫生和基础教育(Health and primary education,指标四)、高等教育和培训(High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指标五)、劳动力市场效率(Labor market efficiency,指标七)、金融市场发展(Financial market development,指标八)、技术(Technological readiness,指标九)、法律和行政架构(Institutions,指标一)、商业环境完备性(Business sophistication,指标十一);表现最差的是商品市场效率(Goods market efficiency,指标六)。

                   

  近三年来中国GCI综合指标排名及2015-2016年12项指标的排名情况请参见表1,2015-2016年中国GCI具体子指标排名及得分情况请参见附表二。

                

                       附表二 中国GCI指数的具体子指标情况[2]

指标名称

得分

排名

指标一:法律和行政架构

 

 

1.01产权

4.4

51

1.02知识产权保护

4.0

63

1.03 公共基金的流向

3.8

50

1.04 政客的公信力

4.0

28

1.05 不正当的费用和贿赂

4.0

67

1.06 司法独立性

3.9

67

1.07 政府决策的关注点

4.0

29

1.08 政府花销的浪费程度

4.1

24

1.09 政府法规的繁琐程度

4.0

26

1.10 法律体系对于解决争议的有效性

4.0

50

1.11 法律体系对于挑战规则的有效性

3.5

66

1.12 政府决策的透明度

4.5

36

1.13 恐怖主义导致的损失

5.0

86

1.14 犯罪和暴力带来的损失

4.9

60

1.15 有组织的犯罪

4.8

76

1.16 警察勤务的可获得性

4.3

60

1.17 公司的道德行为

4.0

61

1.18 财务的审计标准和报告标准

4.4

80

1.19 企业董事会的效能

4.3

105

1.20 保护小股东利益

4.1

71

1.21 对投资者保护的强度

4.5

110

指标二:基础设施

 

 

2.01 设施的综合水平

4.5

51

2.02 道路设施

4.7

42

2.03 铁路设施

5.0

16

2.04 港口设施

4.5

50

2.05 航空设施

4.8

51

2.06 航空运力的市场份额

15491.1

2

2.07 电力供应

5.3

53

2.08 移动电话普及率

92.3

107

2.09 固定电话普及率

17.9

63

指标三:宏观经济环境

 

 

3.01 政府预算平衡

-1.1

34

3.02 国民储蓄总额

48.9

3

3.03 通货膨胀

2.0

1

3.04 政府负债

41.1

66

3.05 国家信用评级

77.0

26

指标四:卫生和基础教育

 

 

4.01 疟疾的影响

5.0

32

4.02 疟疾发生率/每10万人

0.5

15

4.03 肺结核的影响

4.9

93

4.04 肺结核的发生率/每10万人

70.0

81

4.05 艾滋病的影响

5.0

86

4.06 艾滋病的流行率/每10万人

<0.1

1

4.07 婴儿死亡率/每1000个出生的婴儿

10.9

59

4.08 寿命

75.4

53

4.09 基础教育的质量

4.2

55

4.10 基础教育的入学率(%)

98.3

20

指标五:高等教育和培训

 

 

5.01 中级教育入学率(%)

89.0

74

5.02 高等教育入学率(%)

26.7

83

5.03 教育体系的质量

3.9

56

5.04 数学和科学教育的质量

4.4

49

5.05 管理学校的质量

3.9

85

5.06 学校的互联网接入

4.8

47

5.07 当地专业研究和培训服务的情况

4.2

63

5.08 工作人员的训练程度

4.2

50

指标六:商品市场效率

 

 

6.01 当地竞争强度

5.4

36

6.02 市场支配地位的程度

4.2

28

6.03 反垄断政策的有效性

4.2

36

6.04 税制对激励投资的影响

3.8

50

6.05 总税率

64.6

128

6.06 开始新业务的程序数量

11

123

6.07 开始营业需要的时间

31.4

117

6.08 农业政策

4.6

16

6.09 贸易壁垒的盛行度

4.2

78

6.10 贸易关税

11.0

117

6.11 外资企业的比例

4.4

74

6.12 限制对FDI的影响

4.6

61

6.13 海关手续的繁琐程度

4.2

56

6.14 进口占GDP的比重

22.6

131

6.15 顾客导向的程度

4.6

68

6.16 买家需求多样性

4.2

21

指标七:劳动力市场效率

 

 

7.01 劳资关系合作

4.4

62

7.02 薪酬定价的灵活性

5.0

73

7.03 聘用与解雇

4.6

17

7.04 遣散费用

27.4

117

7.05 税制对激励工作的影响

3.9

58

7.06 薪酬与劳动生产率的相关性

4.6

20

7.07 对专业管理的依赖

4.4

55

7.08 国家留住人才的能力

4.2

30

7.09 国家吸引人才的能力

4.2

27

7.10 女性参与劳动

0.84

60

指标八:金融市场发展

 

 

8.01 金融服务便利性

4.5

61

8.02金融服务的价格

4.4

48

8.03 通过当地股票市场融资

4.0

44

8.04 贷款的便利性

3.7

21

8.05 风险投资

3.8

16

8.06 银行健全度

4.7

78

8.07 证券交易所监管

4.5

52

8.08 法律权利指数

4

80

指标九:技术

 

 

9.01 最新技术的可用性

4.3

95

9.02 企业对技术的吸收

4.7

66

9.03FDI和技术转移

4.4

69

9.04 互联网用户(%)

49.3

70

9.05 宽带互联网接入/每100人

13.6

57

9.06 网络带宽

5.0

119

9.07 移动互联网接入/每100人

41.8

71

指标十:市场规模

 

 

10.01 国内市场规模指数

7.0

2

10.02 国外市场规模指数

7.0

1

10.03 GDP

17617.3

1

10.04 出口占GDP的比重

24.8

110

指标十一:商业环境完备性

 

 

11.01 当地供应商数量

5.2

15

11.02 当地供应商质量

4.3

63

11.03 集群发展状况

4.5

24

11.04 企业竞争优势

3.8

48

11.05 价值链宽度

4.2

43

11.06 企业对国际销售的控制度

4.3

29

11.07 企业生产流程成熟度

4.1

49

11.08 市场化程度

4.4

64

11.09 授权的意愿

3.9

48

指标十二:创新

 

 

12.01 创新能力

4.2

49

12.02 科学研究机构的质量

4.2

42

12.03 企业在R&D上的投入

4.2

23

12.04 产学研在R&D上的合作

4.4

32

12.05 政府对先进技术产品的获得

4.3

9

12.06 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数量

4.5

36

12.07 PCT专利申请

13.4

32

  全球竞争力报告将全球140个经济体分为处于三个发展阶段,即要素驱动阶段、效率驱动阶段和创新驱动阶段,划分标准为人均GDP[1]和矿产品出口比重(仅限于要素驱动阶段),十二项指标所占权重根据经济体所处发展阶段不同而有所差异。根据该报告,目前我国处于第二阶段--效率驱动阶段,如图3所示。

              

  全球经济论坛的竞争力评比还涉及商业活动重大障碍因素的分析。其获取方法是:在问卷调查中,要求企业家根据开展商业活动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按照严重程度选择其中的5项并排序。图4表明了被调查者认为在中国开展商业活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按照严重程度从高到低排列前10名分别是创新能力不足(12.5分)、融资渠道(11.6分)、政府机构的低效率(9.2分)、基础设施供给不足(9.0分)、税率(8.5分)、腐败(8.3分)、政策不稳定(8.1分)、税收规则的复杂性(6.7分)、通货膨胀(5.8分)、劳动力市场工作道德不良(4.3分)。通过与2014-2015年的情况相比,今年的排名凸显了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从去年的第9位上升为第1位)。

              

  (二)反映我国优劣势的主要指标分析

  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评比中,明确标示出属于我国竞争优势的指标共计26个,即排名在第28位之前的指标(参见附表二)。

  就一级指标来说,我国表现最好的一级指标是市场规模(第1位)和宏观经济环境(第8位);表现中等的一级指标是创新(第31位)、劳动力市场效率(第37位)、商业环境完备性(第38位)、基础设施(第39位)、卫生和初等教育(第44位);表现较差的一级指标是法律和行政架构(第51位)、金融市场发展(第54位)、商品市场效率(第58位)、高等教育和培训(第68位)和技术(第74位)。

  就二级指标来说,位于前10名的有8个,依次为:国外市场规模、通货膨胀、艾滋病的流行率、GDP(排名都是第1位),国内市场规模、航空运力的市场份额(排名都是第2位),国民储蓄总额(第3位)、政府对先进技术产品的获得(第9位);居于前20位的优势指标是:疟疾发生率(第15位)、当地供应商数量(第15位)、农业政策(第16位)、风险投资可获得性(第16位)、铁路设施(第16位)、聘用与解雇(第17位)、薪酬与劳动生产率的相关性(第20位)、基础教育的入学率(第20位);另外的居于前28位的优势指标是:贷款的便利性(第21位)、买家需求多样性(第21位)、企业在R&D上的投入(第23位)、政府花销的浪费程度(第24位)、国家信用评级(第26位)、集群发展状况(第24位)、政客的公信力(第28位)、政府法规的繁琐程度(第26位)、国家吸引人才的能力(第27位)、市场支配地位的程度(第28位)。

  总括说来,我国市场规模(特别是国外市场规模)处于无与伦比的禀赋优势,应当充分有效利用;宏观环境稳定、通货膨胀控制较好、流行性疾病的影响较弱是我国已保有多年的优势,但当前正面临压力与考验,需要政府着力把握适应发展要求的宏观调控方向与力度,避免竞争力的继续下落并争取向好;基础建设和基础教育的优势正在积累之中,特别是在当前已得到社会和政府广泛关注的有利情况下,有望取得进步。

  同优势相比,我国的竞争力劣势指标也比较多,排名在倒数50位(第90以后)之中的指标有13个,其中排名在第 100位之后的就有10个。特别是商品市场效率方面的表现最差,该项下共有11个指标,其中4项都排在第100位开外,最差的子项是进口占GDP的比重,落到了整个排名表的倒数第10位(第131位)。结合实际情况看,商品市场效率的确是我国当前需要高度关注的领域。该指标的子指标中,开始新业务的程序数量(第123位)、开始营业需要的时间(第117位)、贸易关税(第117位)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次,技术领域也是重点,技术的整体排名在所有十二项指标中最低(第74位),其子指标--最新技术的可用性(第95位)、人均网络带宽(第119位)排名都比较靠后;最后,总税率(第128位)、员工遣散费用(第117位)、出口占GDP的比重(第110位)、对投资者保护的强度(第110位)、移动电话普及率(第107位)、企业董事会的效能(第105位)、肺结核的影响(第93位)也是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三、《全球竞争力报告》对我国知识产权工作的启示

  在全球竞争力报告中,与知识产权比较相关的二级指标有PCT专利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企业在R&D上的投入以及创新能力指标。表2示出了中国2008-2009年、2009-2010年、2010-2011年、2011-2012年、2012-2013年、2013-2014年、2014-2015年和2015-2016年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的相关数据[3],并将中国与主要的发达国家美国、芬兰、日本、德国、瑞士及金砖四国进行了对比。

              

  从企业在R&D上的投入来看,中国领先于其他金砖四国(参见图7),最近几年的位次稳定在22或23位,这说明中国企业近年来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这也是与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的。在经历了数年的高速扩张后,中国经济增速逐渐放缓,依靠低廉劳动力获得低附加值的产业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中国经济面临结构调整的同时,中国企业希望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身技术和品牌的附加值,从而提高企业的利润增长质量。但也应当注意到,与欧美日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企业的研发总投入的得分还有很大的差距,而金砖四国中,近几年印度也加大了企业R&D的投入。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和科技发展,培育创业和创新环境,逐步将我国的标签从“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已取得很大成绩。与“企业在R&D上的投入”通常被视为创新投入相比,而专利申请数通常被视为创新产出。中国PCT专利申请数不断上升,2014年为13.4件/百万人,已居世界第32位,较之2013年上升2位,表明在知识产权创造领域进入世界中上等水平。就人均数量来说,中国和其他金砖四国差距不大,但与德国、瑞士、芬兰、日本相比,数量级还比较低,这也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问题。

                  

  就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来说,中国今年的得分仍然为4.0,但是排名较之2013年下降10位,金砖四国中印度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上升较快,2014年得分为4.2,已超过中国。但是由于《全球竞争力报告》该项评分主要是主观选项,即按照调研人群对受访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主观感觉进行评分,有可能包含了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倾向,因此,应科学辩证地分析该指标的公正性。

                   

  最近三十多年来,我国对创新体制建设、人才培养、资源投放等方面予以高度重视,在宏观领域给予了空前保障。在科技和教育界,我国不断改革创新体制,革除弊端。随着国家经济状况的改善,公共领域和私有领域不断增加R&D的投入,目前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已上升至第23位,成为我国的相对竞争优势。但也应当看到,就创新能力来讲,中国与其他金砖四国相差不大,2014年度得分已经与印度持平(参见图8),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创新能力得分还有较大的差距,并且,从趋势图来看,数年来中国创新能力得分非常平稳,没有上升的趋势,创新能力不足也被认为是在中国开展业务的最大问题(参见图4),因此,尽管我国的科技进步明显,但拥有的世界顶级科技创新仍然较少;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虽有长足进步,但仍没有得到世界公认。因此,知识产权建设、创新能力提升以及国家竞争力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关系,政府在布置知识产权工作时应当将知识产权政策置于宏观的经济、科技、文化等多重背景下考量。(同济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 姜南 朱雪忠 崔延阁)

  本文仅代表研究基地专家观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注释】

  [1]各经济体所处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是人均GDP(单位:US$/人),其中,人均GDP<2000,则处于第一阶段(要素驱动);人均GDP在2000到3000之间,则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阶段;人均GDP在3000到9000之间,则处于第二阶段(效率驱动);人均GDP在9000到17000之间,则处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过渡阶段;人均GDP在17000以上(创新驱动),则处于第三阶段。

  [2]其中排名数字标为黑体的为中国全球竞争力的优势指标。

  [3]其中2008-2009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指的实际上是2007年的情况,下同。

  [4]以24(4.2)为例,24表明名次,4.2为得分。

  [5]2011年前指标采用的为美国专利申请数,自2011年起使用的是PCT专利申请数,因此美国的得分出现了较大波动。

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6号 邮编:100088 电话:010-82803888-6002 邮箱:nipso@cip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5001074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