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一线绣传承 十指春风绽芳华
发布时间:2024/3/26 20:16:24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网分享到

  每年全国两会期间,电视转播画面里总少不了绚丽多彩的民族风。被媒体誉为“将非遗穿在身上”的“绣娘”们,用一针一线让古老的非遗技艺在现代重获新生,以十指春风推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大放异彩。

  如何让拥有千年历史的“指尖技艺”赓续传承,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我们倾听她们的心声。

莫元花

“非遗+保护”打造“绣”美风光

  从一个20平方米的小绣坊,发展成乱针绣文化产业园;从最初的十几个“绣娘绣郎”,到现在数千人的从业队伍,小小绣花针让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鲁垛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国凤刺绣研究所艺术总监莫元花的讲述,令人在脑海中泛起一片乡村振兴的“绣”美风光。

  作为乱针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莫元花一直致力于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保护和创新发展中国刺绣艺术。在技术上,她坚持守正创新,在恪守传统文化、工艺、技艺基础之上探索新技法,将传统技艺注入当代社会语境之中。她坚信,只有做出年轻时尚的产品,在人们日常生活的使用中得到传承,才能让非遗“活”起来。在销售方式上,她以创新求变,借助网络平台做强产业品牌,采用“非遗+电商”的方式,推动乱针绣更快“出圈”,走向更大市场。

  为帮助农村妇女就地就业创业,近年来,莫元花联合多方力量带动全县近4000名妇女加入绣娘队伍,每位“绣娘”的年收入均超过4万元。如今,已有十几家刺绣企业入驻宝应县鲁垛镇乱针绣产业园,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上亿元,刺绣手工业也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支柱。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莫元花重点关注加强非遗的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她建议,建立健全联动机制,加强市场监管、知识产权和文旅部门协调配合,实现资源共享,推进非遗保护同频发力、同向发力。同时,支持和拓展涉非遗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大力推进诉调对接,设立保护工作站、特色调解室、巡回审判点,为非遗传承人、行业生产经营者等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推动纠纷源头治理。

  随着“国潮”来袭,莫元花发现,更多的年轻人对非遗技艺产生兴趣。今年9月,莫元花将在扬州市职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成立乱针绣研学班,鼓励大学生将传统技艺与服饰、日用品相结合,开发年轻时尚的产品,同时也为他们争取更好的就业空间和机会。

成新湘

“非遗+科技”展示湘绣魅力

  在人民大会堂湖南厅与自己主创的艺术作品再次相逢,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站在巨幅新湘绣《天下洞庭》前,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成新湘连用“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这三个词来形容创作的不易。

  高2.4米、长5.5米,以如此大尺幅的湘绣展现洞庭山水尚属首次。这背后,是成新湘带领30余人团队的106个日夜兼程、1.2万个绣制小时、近3000万次施针。湖南厅内,与《天下洞庭》同时陈列的还有20年前成新湘在师父带领下绣制的湘绣代表性作品。“作品见证着湘绣非遗的薪火相传。时代在变,但我们湘绣人一针一线勾绘时代风貌的初心从来没有改变。”

  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湘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成新湘抓住每一个机会推广湘绣文化。她发现,随着时代的变化,湘绣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为此,成新湘一直在寻找湘绣适应新时代的自我表达。她认为,湘绣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湘绣的品牌、设计、作品,甚至是传承人的“个人 IP”都可以开发、运用、转化,才能体现传承人“一针一线”的价值,才能推动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近年来,湘绣的传承保护状况越来越好,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是湘绣产业小而散,上下游产业不连贯,行业凝聚力不强;二是刺绣的针法容易被模仿,亟需知识产权保护;三是湘绣专业技术人才的评定仍需规范。”去年全国两会期间,成新湘呼吁相关部门加大湘绣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动湘绣产业做大做强。

  今年,她带来的是关于推动科技赋能、促进非遗创新发展的建议。成新湘认为,要让湘绣传统文化焕发青春活力,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湘绣、感受到非遗魅力,就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内容形态进行创新和转化,创造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数字文化产品。她建议,用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化+科技”“非遗+科技”,提升数字文化产品吸引力,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金瑞瑞

“非遗+品牌”闪耀时装之都

  从北京回到家乡,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杰鲁彝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金瑞瑞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全国两会精神宣讲中,第一场宣讲活动就在她长大的地方——牟定县蟠猫乡。

  “彝绣是小时候妈妈绣在衣服上明艳的马缨花,也是长大后我们一家人赖以生计的手艺。”1989年出生的金瑞瑞,如今是牟定县青年彝族刺绣创新协会会长。到了她这一辈,彝绣技艺在她的家族已经传承了八代。

  这些年,金瑞瑞见证了彝族服饰从“乡村 T台”一路走出大山,走上北京时装周、上海时装周等舞台,去年9月更是登上引领国际时尚潮流的意大利米兰时装周。在传承发展中,古老的非遗技艺“活”了起来。

  目前,楚雄彝族服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彝族刺绣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组建了彝绣专班,统一推广使用“楚雄彝绣”区域公用品牌,推广《楚雄彝族手工刺绣生产技术团体标准》,落实好“彝绣保”“彝绣贷”“彝绣游”等措施,不断促进彝绣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去年第一次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履职以来,金瑞瑞提出加强非遗保护、加大对彝绣产业发展扶持等建议。“作为彝绣传承人,我将持续关注并推动非遗保护传承的政策和措施,让包括彝绣在内的所有非遗都能在文化传承、产业发展上得到更多扶持。”金瑞瑞说。

  随着“楚雄彝绣”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这项“指尖艺术”逐渐发展成为“指尖产业”,实现了“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的三大转变,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彝家阿妹回到家乡加入刺绣行业。

  “是彝绣成就了我的创业梦,也带动了身边更多的绣娘背着娃、绣着花、养着家,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接下来,我们将持续推动楚雄彝绣出山出海,大力培养产业人才、青年传承人,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意广泛结合、碰撞出新。”金瑞瑞说。(王宇)

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6号 邮编:100088 电话:010-82803888-6002 邮箱:nipso@cip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5001074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26号